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曰纥布(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   唐代,中国与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2 .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

材料三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表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
2023-09-3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州州红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怎样治国,孔子认为,用政令来约束,用刑罚来整治,只能使老百姓暂时免于罪过却不会使其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教育,用礼仪来要求,不但能使老百姓知道羞耻而且能够使其敬服(《论语为政》)孔子还强调,政令宽和,老百姓就会轻慢,得施以刚猛之策进行纠正;政策刚猛了,民众就会受到摧残,得再施以宽和之策;宽、猛互相调剂的政策才是政治和谐局面的由来(《左传,昭公二十年》)。

——摘编自陈生玺《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极一时。汉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一味地追求强权法制,是不利于国家统治的。在唐代,儒学一直保持主导地位,但不时受到冲击。宋代的一些学者,他们将佛、道两家的思辨带入儒家思想当中,对其进行改造,使得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

——摘编自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礼记正义》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治国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的思想,简述唐代儒学受到的政治冲击和宋代“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的表现。
2023-12-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宋政府建立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统治者急需维护统治,五代时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道德式微,宋代当政者急需构建新的统治思想以维护统治。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在理学家看来,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政治观念上,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主张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蜕变”的表现。
2023-06-2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人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遗产,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身份保持了统一帝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皇帝专制统治、《罗马民法大全》等诸多方面坚持了欧洲地中海上古政治遗产,并有所发展。为了治理众多古代族群,帝国政府始终维系着庞大且完善的官僚国家体制,其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司法、宗教文化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7世纪至12世纪推行军区制,以农兵制、军政合一为重要特点,并由将军对行政区域及其军队进行管理,对扭转拜占庭危急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成功打造了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并将各个斯拉夫族群纳入其中,其影响至今犹存。

——摘编自陈志强《欧洲中古史视域中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二   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机构和制度趋于完善,在内地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府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改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专业化,设立节度使,制定《武德律》《贞观律》等,很重视礼制的建设,直接促成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唐人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抱有包容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国家治理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3-05-19更新 | 980次组卷 | 1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杨永俭《试论唐代墓葬美术中的宗教共生现象》、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
结合材料和所学,以“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 . 从汉到唐,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汉到唐,由统一而分裂而再统一,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迁,孕育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统一帝国。汉唐间的历史发展取向,与当时的南北区域背景,特别是六朝时期特定的南北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说汉朝是前承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发展候向,并将那个时代出现的各种要素、显现的各种矛盾熔冶于一炉的统一皇朝,那么,唐朝则是前承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倾向,对南北分裂时代所产生的各种要素兼收并蓄,并孕育了新的变革萌芽的统一皇朝。正如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存在显著差异一样,汉和唐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这些差异在一些人看来是根本性的,即社会形态和时代性质的差异,而且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

——摘编自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变化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伸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学地位变化的看法。
2023-02-20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中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呈贡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摘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材料二   中国文明的独特个性亦内在地体现于审美之中。周代以来,特别是先秦诸子之后,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儒道互补的审美传统。……魏晋时期的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然而尽管如此,魏晋审美的定势却对中国往后的艺术实践具有极大的影响。

唐代开国之后不久,便有一种新的审美意向在成长和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蔚为大观。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

——摘编自《中国文明史》

材料三   下面为两幅唐代艺术品(局部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时期流行怎样的社会风气并分析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的审美意向有了哪些新发展并指出这些审美意向体现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