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太宗在“二次北伐”时没有亲赴前线,对军前的情况并不了解,却不断降诏书,授方略,赐阵图,前线将军按照皇帝旨意去办。这可以折射出宋代(     
A.专制制度走向衰落B.“分化事权”维护统治
C.严厉防范武将专权D.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强化
2 . 北宋时期,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9人;枢密院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者108人,武职出身者21人。这种现象(     
A.源于“重文轻武”的国策B.使相权一分为多加强皇权
C.分化事权削弱宰相的权力D.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常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这一状况缘于( )
A.选官制度僵化B.财政体系滞后C.边防危机严重D.专制集权体制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信息是历代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事关重大。宋代在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上,除章奏、面奏等历代类似的制度外,还有其独特之处。群臣面对、臣僚章奏、经筵议论乃至士民上书都是君主了解社情民意的途径。同时政府以行政、监察系统为主,财政、司法等专门机构为辅,建立起多层多途错落纵横的政绩考察途径来丰富信息搜集渠道。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强调时效,情报的最终汇聚点,是君主所在的“御前”。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信息渠道举隅:以宋廷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为例》

材料二   庚子之前,清朝电报建设已初具规模。遇有紧急事件,朝廷与各省之间常通过电旨、电奏的形式沟通政情,京中对外电报线路逐渐形成东线、西线、京恰线三条。电奏与奏折相比,体例相对简洁,仅申述事实,少了繁复的礼节性饰文;由总署电局译出后,径交军机“进呈御览”,枢臣率先得观电奏。这一新型通讯方式变得日益普遍,原先双线运转的、上传下达的信息路线,一变而为多线并存的信息网络。

——摘编自郑泽民《“庚子西狩”时期电报通讯机制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信息搜集和处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北宋在地方各路设有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提举常平使司和安抚使司,上述四个机构既互相平行,又互相监督,并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故又有“外台”之称。北宋此举意在(     
A.防止地方割据势力B.实行重文抑武方针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摆脱朝廷财政负担
6 . 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     
A.加强了皇帝权力B.加强了宰相权力C.削弱了监察制度D.造成了冗官现象
7 . 宋初惩晚唐五代以来藩镇坐大、对抗朝廷之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结果以削弱藩镇为目标的“强干弱枝”战略,反而将州县从藩镇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一度恢复了自主权。材料意在说明,宋初(       
A.地方具有一定活力B.州县财政匮乏
C.政府政策效果不佳D.中央过度集权
8 . 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A.加强地方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丞相权力D.完善监察机构
2020-05-13更新 | 507次组卷 | 3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北宋初期,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的官职是(     
A.节度使B.通判C.枢密使D.刺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