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藏库实际是宋朝皇帝亲自掌管的理财机构,号称“天子之别库”。内藏库财赋的用途较广,如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到景秸四年(1037年)正月,三司共向内藏库借贷钱帛917.2万贯匹。这种借贷往往是有借无还的。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提取内藏库锦绮绫罗100万匹,“下陕西路市籴军储”。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提取内藏库900万缗,用来犒赏军队。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秋霖害稼,“出内帑银四十万两,变籴以济民”。钦宗靖康初年,“御笔:内藏库支钱一万贯,付李彀充应副道君皇后修造使用”。

材料二   内藏库内部设监官,委派诸司使或副使(武臣)和内侍充任……元丰改制,内藏库名义上隶属户部和太府寺。户部所属金部右曹案“主行内藏受纳宝货、支借拘催之事”,太府寺兼管奉宸、内藏库的受纳事务。至于两库“支用多少”,户部和太府寺“不得以会计”“文籍舛谬,不得以稽察;岁久朽腐,不得以转贸”。两库“总领之者,止中官数十人”。徽宗时,内侍受到重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为僚属”。在这种情况下,内藏库全归内侍控制。南渡后高宗时,内藏库仍然不隶户部和太府寺。绍兴十三年,规定“有司辄敢(向内藏库)会问,与供报者,皆坐之”。于是,内藏库全由内侍管理,而与外廷无涉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内藏库财赋的用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内藏库财政管理制度建立的背景和作用。
2023-12-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12月诊断考试(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官印一曰“宝”,专称君主玺印,用玉或金;二曰“印”,是各官署、官员用印,三省、枢密院用银,六部以下用铜;三曰“记”或“朱记己”,用铜,尺寸略小于“印”,地方职司、诸军将校等使用。“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一寸,雕木为文,不得私铸”。“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发送给其他机构的“行移文字”“若官文书脱误者,咨长官改正,其事理要切处皆用印”;中央重要部门的日常文书会专门委派官吏负责“对读印押”“点对印押”。

——摘编自邓小南《宋史研究诸层面》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置文书半印勘合。”其制:“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在军队和边远地区有行移勘合、军事勘合、调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外国勘合等等。

——摘编自黄才庚《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官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的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政务运行的认识。
3 . 「征兵制与募兵制]

材料一   秦至西汉前期以征兵为主,自武帝之后征募兼施,迄至东汉时期,征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代替。征兵制具有义务兵制的性质。秦至西汉前期,承袭了战国旧制,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适龄编户在一生之中,须服两年兵役。当时全民有义务当兵,但非尽民皆兵。官僚地主、般富之家享有许多优抚特权;适龄对象应征为兵,也有身体、财力和丁口的标准,以之“为役先后”。在征兵制下的士兵来源,一般来自国家“编户”,农民是征兵的主要对象。士兵的社会地位和素质,在西汉以前比较高。唐之府兵也是一种征兵制,汉、唐前期的强盛之局与实行征兵制度不无关系。

——摘编自黄今言《简论秦汉军制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宋代都是些雇佣兵,以兵为生,入伍后更不退伍,多半是老兵赢卒,否则是骄兵悍卒,或是赢老骄悍兼而有之。御外侮不足,煽内哄有余。宋代养兵不能用,积贫积弱,社会贱视军人。重文轻武,成为当时风尚。最先有辽,盘踞中国东北。次之有金,夺去了黄河流域。最后有蒙古,吞噬了全中国。

今再通观全史,可见军人之在国家社会,乃系一种义务,非职业。非为谋生,乃为服务。非取于人,乃以献于人。其最高表现,乃为献身国家民族,至于肝脑涂地而不惜。

——摘编自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西汉前期征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募兵制的弊端,并谈谈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变化的历史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别于现代民主选举制度的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从西汉到晚清、从察举到科举两千多年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使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与名望这些在传统社会中结为一体的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基本上是通过选拔来实现,终于使中国的社会形态从西周至春秋的“世袭社会”转变为一种“选举社会”,亦即从一种封闭的等级制社会转变为一种流动的等级制社会。尤其在宋以后,“士大夫多出草野”,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观瞻,以及个人和家族想要上升的途径选择。正是基于此,用“选举社会”的概念来解释从秦汉到晚清的社会结构的演变,比较符合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上人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的理解、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的概念: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命名初探》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秦汉至晚清时期“选举社会”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选举社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3-04-08更新 | 230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帝王称谓往往是其权威性或合法性的象征,而在宋代却以“官家”称呼皇帝,“官家”称谓与宋人的皇权观念密切相关。宋代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称呼习惯,研究者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

材料   在古汉语中,“官”含有公共、公有的意思,所谓“官天下”有“公天下”之意。宋度宗时,御史刘散对皇帝说:“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摘编自吴钩《宋朝皇帝为什么称为“官家”》

一天,(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万乘之尊的皇帝问到这样的问题的确让身为臣子的赵普为难,他沉吟了好长一会儿,最终说出了影响深远的四个字:“道理最大。”

从神化的“天子”到圣化的“皇帝”再到职业化的“官家”,历史发展到宋代,神圣不可动摇的皇权已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潜在的变化。

——摘编自王育济、范学辉《宋太祖传》

宋代帝王不再以象征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称谓相标榜,而是喜闻乐见于与“酒家”“店家”“商家”等相类似的称谓——“官家”。“官家”貌似只不过是较高贵的职业类别而已。

——摘编自孙军凯、杨蕤论文《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6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官家’称谓与皇权观念”的话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9-06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统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六朝到唐代中叶贵族政治最盛时代,政治属于贵族全体专有,政权是君主与世家郡望的协议体,其后由于贵族没落,君主不再归贵族群体所共有,君主不再通过贵族而直接面对全体臣民。科举普遍化,官吏的选用制度也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制地增长,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臻于完备。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那么这些提法(指上文内藤湖南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的问题何在呢?最大的问题是把唐宋变革时期贵族的消亡绝对化了,从而也把贵族制到官僚制的演变看作一个线性的过程。唐宋变革论把贵族制向官僚制的变化和君主独裁的形成都夸大为某种线性的历史过程,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断出现、需要反复应对的问题,也在各个朝代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美)张杨《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反思唐宋变革论》


(1)材料一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变化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谈一谈你对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的认识。(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宋朝,相对于晚唐五代伦常纲纪废弛的混乱局面,统治者和士大夫集团致力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建和加强,“忠”的观念尤其被提升到人生第一伦理原则的高度,其地位超出前代,忠君成为臣民绝对、无条件必须履行的准则。但宋朝同时也是士大夫政治的黄金时期,发达的官僚制度尚能尽量约束皇权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至金朝(还有后来的元朝)以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家天下色彩明显,传统官僚制度对皇权的约束、限制机能大为削弱,这种家天下的政治模式,辅以宋朝以来逐渐深入人心的绝对、无条件忠君观念,导致了皇权的显著强化,影响后代历史至为深远。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金(元)两朝皇权与士大夫关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宋金(元)两朝皇权与士大夫关系不同之处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的“吏治”

材料一   宋朝初年,太祖和太宗对于贪赃枉法官吏实行严厉打击的政策,《宋刑统》显示,相关吏治法律条文严密。然而“人治”却逐步僭越“法治”,宋代统治者常常运用赦免,两宋三百余年间,各种赦免活动近千次。宋初较为清明的吏治状况渐为破坏,开始呈现一片贪腐之象。官吏贪腐现象成为宋代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宋朝部分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

主张人物
“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王禹傅
“精选廉干中正之人”为官包拯
“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官吏有犯入人罪者,则终身弃之。"
程颐
“酌量省免,免虚费于利禄,仍均济于职官。”
“惩吏奸以明赏罚。”
柳开
“任贤使能以清官曹。”陈亮

材料三   有学者问陆九渊:“荆门之政何先?”象山对曰:“必也正人心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亮《陆九渊对吏治腐败的批判与治理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官吏贪腐现象受到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人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并提出你的见解。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世之初,矫枉过正。欲大本枝,先封同姓。建元已后,藩翰克盛。主父上言,推恩下令。长沙济北,中山赵敬。分邑广封。振振在咏。扦城御侮,晔晔辉映。百足不僵,一人有庆。

——《史记》

时群臣升殿奏事者,既可其奏,皆得专达于有司,颇容巧妄。左正言、直史馆歙人谢泌,请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诏从泌请,遂著为定制,中外所上书疏亦如之。

——《宋史》

材料二   秦至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历代的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宗教问题、外交问题和经济问题,都在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反映出来。因此,历代行政机构的设立,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

——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结合材料一中汉初与宋初行政机构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论证。
2023-05-08更新 | 34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都督、刺史等正官升迁或有故暂缺之际,往往临时派员代理,主持州、府之务。即通常所谓的“知州府事”。宋朝建立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在统一战争中,“凡诸郡入版图,率命朝臣出守,曰权知(暂代)州事”。行之既久,大藩镇多授文臣,乃始尽正其衔,明曰知某府、某军州事也。后来,知州制完全取代刺史制。

咸平二年(999年)闰三月,官僚朱台符上奏,他在奏文中说:刺史、县令,亲民之官,有民人焉,有社稷焉,盖三代之诸侯也。故汉宣帝曰:”与我共治者,惟良二千石乎!"光武亦曰:“朗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民受其弊。”诚重之也。顷者,不除刺史,止以知州代之,其差委也,上自仆射、尚书,下至京官、奉职,率多轻授,未尽当任。

——摘编自李昌宪《略论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你如何看待朱台符的上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