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5 道试题
1 . 以政治制度来治理国家是国家治理理性化的重要体现,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72年,宋太祖“命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兼淮、湖、岭、蜀水路转运计度使”,此举为宋朝转运使设置之发端。朝廷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着意限制藩镇权力,而转运使易于得到信任。这就为它插足地方事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至977年,尽除节度使所辖支郡,将地方管辖权委托于转运使,以至“转运使于一路之事无所不总”。

——李其旻《宋朝‘路’制浅析》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会由民初参议院于19124月北迁演变而来。当时政党初立,各党政纲“雷同抄袭”,令人无从区分。同盟会领导人宋教仁试图将国民党建成一个政治的中心势力,依靠国会限制袁世凯。19133月宋教仁案后,国会的态度由强硬转向软化。5月初,袁咨文参众两院,请先选举正式大总统后定宪法。起初,以国民党议员为主的国会表示反对,但后来他们认为,将来可用宪法来约束袁世凯,所以,通过了先选总统案,袁如愿当选正式大总统。10月底,宪法三读通过,公布在即,11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不能开议,宪法不能公布。1914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国会。

——整理自蒋旭等《北洋政局的特点探析》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政治由传统向现代创造性的转化,其实践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政治变迁是中国政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肇始和雏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政治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两个历史性转变。中国的人民民主主义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从而塑造中国特色新型政治文明。

——王树林《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政治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分路而治”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指出其对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袁世凯执政时期国会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文明”这个话题,自拟论题,并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
2023-10-0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通判)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材料三   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行省在忽必烈时期能处置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更是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后建立的政治制度与先秦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代行省与中央的关系,并说明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2023-10-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3 . 宋朝采用强干弱枝、内重外轻的做法加强中央集权,“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下列符合宋代这一做法的是(     
A.州刺史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B.节度使成为州以上地方军政长官
C.设置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D.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分化宰相事权
2023-10-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欲治之(地方藩镇),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制其钱谷的措施是(     
A.派文官到地方担任知州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政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2023-10-05更新 | 563次组卷 | 37卷引用:重庆巴蜀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复习历史试卷
5 . 宋初多次出现了中央夺地方的权、别官分散主官之权的现象,以致“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此外寇所以凭陵而莫御,仇耻所以最甚而莫报也”。材料意在强调,宋初(     
A.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B.地方藩镇割据的危害
C.边疆治理体制的缺陷D.君主集权统治的弊端
6 . 宋开国伊始四处用兵,皆置随军转运使掌行军供馈,且为临时设置,与行政并无关系。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太祖下诏令诸转运使“察部内知州、通判、监临物务京朝官,以三科第其能否”。由此可知,转运使(     
A.实现了行政权力分化B.改变了武人当政的格局
C.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D.职能架构兼具监察职能
2023-10-04更新 | 156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7 . 宋初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局面,也出现“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状况。说明(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023-10-04更新 | 507次组卷 | 2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制的核心就是权力运行的理性化,所有政事都有完备的制度与程序可遵循,从而最大限度地隔离私人因素的影响。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有“内朝”预政,权力的运行出现严重的非理性化,唯独宋朝三百余年,没有形成破坏文官制的“内朝”,文官制的运行非常稳定。北宋吕公著对神宗说:“自古亡国乱家,不过亲小人、任宦官、通女谒、宠外戚等数事而已。”南宋洪咨夔对理宗说:“臣历考往古治乱之原,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换言之宋朝文官集团清醒地认识到宦官、女谒、外戚这些非理性势力的破坏性,要求公权力在文官制框架下行使(政出中书)。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根据宪法,大臣是负责制订政策,文官负责执行,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是随不同的人和情况而变化的。”文官职位的长久性与大臣职位的暂时性形成了对照,当两者发生意见不一致时,那不是暂时任职的两方势均力敌的斗争,而是一个暂时大臣和部门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政策之间的不对等的较量。大臣频繁调动导致其专业知识的匮乏,如安东尼克·罗斯兰九年中先后担任过六个不同部门的大臣,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因此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有准备的……大臣是非常罕见的”。部门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使行政人员有权决定哪些问题要请示大臣,哪些问题不用大臣过问就能解决。

——摘编自李治国《传承与变革之间:当代英国文官制度发展路径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官制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运行的特点及其目的。
2023-10-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陈邦瞻编著的《宋史纪事本末叙》称:“大抵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其国体顺,故莽、卓之祸不作于朝廷。”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 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国体顺,故莽、卓之祸不作于朝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宋代“革命”举例进行说明。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
(2)比较图2和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政治发生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