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个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编自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内阁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概括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2)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
(2)比较图2和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政治发生的变化。
4 . 关于朝代之间的继承与变革,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说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宋朝前期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宋太宗即位诏曰:“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奉,不敢逾越。”北宋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建设,被概括为“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据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


(1)列举“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宋初制度建设。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教师为学生作有关“宋太祖改革的影响”专题讲座,教师首先出示了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范仲淹年谱》

综合上述材料,陈述你眼中“宋太祖改革的影响”,并从证据的角度说明理由。
2023-05-30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永安市第一中学、漳平第一中学三校协作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永卿,江苏扬州人。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历官永城主簿、江都丞、浙川令、夏县令。历任右正言、左谏议大夫、枢密都承旨,以直谏闻名的刘安世(10481125,号元城)谪亳州时,马永卿为永城主簿,因往求教,追录安世语为《元城语录》。

(宋)太祖皇帝(927976)尝令后院造一熏笼,数日不至。帝责怒。左右对以:事下尚书省,尚书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复奏,又得旨,依方下制造,乃进御。以经历诸处故也。帝怒,问宰相赵普曰: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可买以熏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

普曰:此是自来条贯,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又台觐理会。此条贯深意也。

太祖大喜曰:此条贯极妙。

——以上史料摘自马永卿的《元城语录》


(1)运用相关知识,简析史料中宋太祖态度的转变。
(2)你认为上述史料记载内容的真实度如何,请说明理由。
2023-04-09更新 | 267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古时期,欧亚地区在社会治理方面出现了强化王权或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66年10月,诺曼底公爵威廉加冕成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随后又经过五年的战争


彻底征服了英格兰。这样,欧洲大陆的封君封臣制被导入不列颠,加速了英国的封建化过程。在没收贵族土地和分封土地的过程中,威廉王意识到,必须打破大陆的那种将权利义务限定在直接的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封建原则,以便有力地控制封建贵族。由此,他于1086年8月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这样,封建制初期在欧洲大陆通行的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君统辖封臣的原则,在英国却变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

——整理自孟广林著《世界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古时期的欧洲王权出现的变化,以英格兰为例具体说明。

材料二   为“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局面,不使北宋成为继后周之后的又一短命朝代,宋太祖、太宗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在地方削减州郡(府、州、军、监)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相互牵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并陆续在各地设转运司(主管财政兼监察)、提点刑狱司(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司(主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司(主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除安抚司外,统称“监司”。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整理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第五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初统治者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具体措施。

材料三 沙皇一词源自古罗马的军事独裁者,“终身独裁官”凯撒(Caesar)。俄罗斯大公伊凡三世曾头戴皇冠,自称“沙皇”。从1547年□□□□加冕开始,“沙皇”成为俄罗斯国家最高君主的尊称,手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当时俄国分为贵族、教士、大商人、市民与农民这几个等级,在沙皇面前都应额头触地地自称奴仆。沙皇权力的大小同时也受到东正教会、波雅尔杜马以及俄罗斯已有法典和传统的影响。1550年《法典》主要加强了沙皇的权力,限制总督的权限,规定了立法程序。15-17世纪期间,俄罗斯国家的权力结构未曾发生质的变化,沙皇拥有的最高权力还得到逐步加强。

——整理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3)指出□□□□的人物。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2023-03-21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高考福建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中案。“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指出西周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分析其共同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西周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发展趋势。
9 . 下表为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的部分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颁行时间举措出处
964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马端临《文献通考》
964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筦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官乏车牛者,僦(租赁)于民以充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65诏诸道当辇送上供钱帛等舟车,并从官给,勿以扰民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73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马端临《文献通考》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宋太祖上述举措做出合理的解释。
2022-12-08更新 | 193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一中、龙岩一中、三明二中三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划出个大概。第一条,从周朝至北宋时期,……第二条,从北宋至今,……。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下图为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自《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等


材料二   核心区作为一种政治地理学概念,是指国家内最重要的政治区或经济区所在,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中心区位。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大尺度的运移过程,从早期的长安型到后期的北京型。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封建时代的核心区是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维系政治区与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的。

—摘编自刘沛林《中国历代核心区的迁移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开封在图中的位置(填写代号),概述西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2-11-17更新 | 422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