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入仕为官的门第限制被打破,寒门士子凭真才实学通过考试就能获任官职。为彰显公平,高官贵胄子弟入朝为官反而受到一定限制。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宰相李昉之子进入殿试,太宗为避嫌疑,取消其考试资格。同时,通过政策倾斜,对偏远地区的士子给予特殊照顾,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如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录取的601名进士中,有417人出身布衣。

——摘编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

材料二:孙中山说“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他还说:中国历代考试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超过现代的民主政治,“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在科举制度废除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未能重新建立起公开、刚性和程序化的选官制度。当时,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甚至倒退到科举以前的形态,直到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和实践的形成,我国文官选任制度的真空才得到填充。

——摘编自房列曙《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

材料三:中国于2006年开启了公务员队伍建设有法可依的新局面。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队伍就是落实政府行政职能、践行国家治理责任的战斗队,只有不断培育出更高素质的公务员、建设更高能力的公务员队伍,政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行政体系效能才能不断提高。

——摘编自贾海藏《新时代公务员队伍的建设路径:科学化+法制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举取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并简析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所呈现的趋势。
2024-05-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离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调整统治措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趋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根据材料,指出秦王朝为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2)秦朝亡于暴政,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023-11-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
(2)比较图2和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政治发生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的图1是秦朝中央集权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材料一中的图2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各自的职责并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比图1、图2,提取元朝行政区划相较于北宋变化的两条信息,并加以说明。
2023-07-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2023-07-0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夏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封建时代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二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之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诏令的实行,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果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变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特点及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的宰相制度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减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职权的转移,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

——摘编自刘志华《论宋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

材料二   元昊在祖、父两代留下来的政权建设的规模上,立官制,定服饰,造文字,制礼乐,办学校,建宫苑,在汉人张元、吴昊、张陟等人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蕃学,曰汉学。”1039年,西夏又增设尚书省,以尚书令“总理庶务”,改宋24司为16司,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央行政管理体系。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西夏还部分保留了原来的“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官称。这样,西夏的统治机构就被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根据材料回答,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