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材料二   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
2024-02-22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2021届高三5月模拟(1)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期末
3 . 【中国古代的地方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方管理方面,(北宋)初设诸路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号为“监司”。但以后又增设多种名目的路级监司:提点刑狱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主管仓储,安抚使司主管军事、治安,合称“四监司”。他们互不统属,路之辖境划分不尽相同,或虽相同而治所未必一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地方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实行督抚制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当中,职责分工明确,三省主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是国家的主要行政机构,而六部则指的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对于国家基本运转予以负责。从运行机制来看,三省是命令传达的部门,六部则是执行机构,职能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中书省需要对于皇帝的旨意进行下达。门下省是唐代非常重要的文书审核机构,它的地位与中书省保持一致,求局平等机构,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门下省也是我国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朝廷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作为唐代最高的执行机关,中书省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从一定程度来讲,三省是对于中央权力的划分,在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中央机构之下,又划分了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刑部、兵部、工部,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北宋王朝立国之初,尚因袭五代时期混乱的中央体制。乾德年间(公元963-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改革旧的中央行政体制,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是中书门下的简称,设在朝堂之西,“为宰相治事之所一,负责掌管中央的行政大权。枢密院‘在中书之北’掌‘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之政令’”等军政务。宋太宗即位以后,伴随统一战争的继续胜利进行,北宋人口增多,疆域扩大,中央财政杌构三司的地位日益重要。淳化元年(90年)十二月,宋太宗交右正言谢泌的建议,把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官僚割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并且“遂著为定制,中尔所上书疏亦如之”。

——摘编自玉英《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的背景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创建了路制。宋代统治者从唐代转运使的设置得到启发,将这一临时差使变成固定官职以转输地方财赋。宋初在方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和安抚司(帅司)。漕、帅、宪、仓四监司是宋代的重要发明,自郡县制成立以来千余年,各级政区都有单一首长,认为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规,分割事权于各平行的地方长官之手,使它们相互牵制,彼此监督,各向中央直接负责,其官员由中央朝官担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没有中书省和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有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的特点。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3-06-20更新 | 29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殿试在唐代武则天时已有先例,但未成定制。973年,北宋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指控权知贡举李昉徇私用情,取舍非当。宋太祖于讲武殿复试新及第进士及诸科新选人,以李昉乡人进士武济川等材质最陋,应对失次,黜去之。李昉原录取的人中有10人落选,徐士廉经复试中举,证明指控属实,即降李昉为太常少卿,“自兹殿试遂为常式",从此以后,士人的去取由皇帝亲自决定,所有及第的举子都成为“天子门生975年,殿试与省试开始完全分开,分为两榜,殿试与省试名次,也始有升降之别。975年正月,宋太祖御讲武殿复试举人王式等,对他的近臣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今朕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

——摘编自石静《略论北宋的科举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殿试成为“常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的殿试制度。
2022-02-04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

材料二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2)材料二“两种不同的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的理解。

2017-10-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
2024-05-17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入仕为官的门第限制被打破,寒门士子凭真才实学通过考试就能获任官职。为彰显公平,高官贵胄子弟入朝为官反而受到一定限制。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宰相李昉之子进入殿试,太宗为避嫌疑,取消其考试资格。同时,通过政策倾斜,对偏远地区的士子给予特殊照顾,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如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录取的601名进士中,有417人出身布衣。

——摘编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

材料二:孙中山说“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他还说:中国历代考试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超过现代的民主政治,“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在科举制度废除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未能重新建立起公开、刚性和程序化的选官制度。当时,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甚至倒退到科举以前的形态,直到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和实践的形成,我国文官选任制度的真空才得到填充。

——摘编自房列曙《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

材料三:中国于2006年开启了公务员队伍建设有法可依的新局面。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队伍就是落实政府行政职能、践行国家治理责任的战斗队,只有不断培育出更高素质的公务员、建设更高能力的公务员队伍,政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行政体系效能才能不断提高。

——摘编自贾海藏《新时代公务员队伍的建设路径:科学化+法制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举取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并简析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所呈现的趋势。
2024-05-1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历史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唐明宗李嗣源本为后唐将领,在防范契丹入侵的作战中夺得了兵权,被部下强行拥立为帝。但他本人并不愿做皇帝。每夕宫中焚香,仰天祷祝云:“某蕃人也,遇世乱,为众推戴,事不获已。愿上天早生圣人,与百姓为主。”

——摘编自王禹偁《五代史阙文》

材料二   宋朝《会计录》之制设立于北宋初期,为统计全国财政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田况编写的《皇祐会计录》中对官员俸禄、赏赐的支出单开一卷。苏辙在《元祐会计录叙》中说:“夏贼窃发,边久无备,遂令益兵以应敌,急征以养兵,虽间出内藏之积以求纾民,而四方骚然,民不安其居矣。其后西戎既平,而已益之兵不复汰,加以宗子蕃衍充初宫邸,官吏冗积,员溢于位,财之不瞻,为日久矣。”

——据《宋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嗣源“不愿做皇帝”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面临的社会问题。
2024-03-2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