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面对“积贫”积弱"的现状,北宋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更侧重于
A.澄清吏治B.培养人才C.增加收入D.充实边防
2 . 富强与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商君书弱民》

国家和社会不是一物。因此国家和社会利益,只是在一定程度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国家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国家的权力,只该扩张到一定程度,过此以往,就是无功而有罪。法家不知此意,误以为国家利益,始终和社会是一致的。

——吕思勉《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

材料二   与王安石私交甚笃的司马光,却是反对新法的代表人物。在王安石推行变法之前,司马光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可是后来司马光持坚决反对态度,并且成为当时反对新法的代表性人物。这二人虽因政见不同而相持不下,但全出于公心。某次,他们在神宗面前进行了一场激烈争辩,颇能反映各自的观点。

王安石说:“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說:“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王安石说:“不然,善理财者,        ”司马光说:“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材料三   30年来的中国,实现的只是富强的崛起,还没有实现文明的崛起。“富强的崛起”只是以GDP为核心的一组统计资料,所谓民富国强,是综合国力的展现;而“文明的崛起”则是一种普世价值与制度体系,是人类历史演化中新的生存方式和意义系统的诞生。中国的崛起,必须从富强走向文明。

——许纪霖《富强已起,文明尚远》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中家是如何压倒社会的。
(2)材料二中空白横线处王安石的主张应该是什么?任举一项措施说明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设法夺民”的?
(3)材料三对中国崛起的看法是什么?综上结合所学,你认为实现中国文明的崛起,国家、社会和人民各自应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
2021-08-2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3 . 宋代除向工商行户收取商税外,官府需要的材料、人工,都向各行初派;熙宁六年(1073 年)八月,开封府开始实行免役法,各工商行户出免役钱后,不再向官府无偿提供物品或 服劳役。免役法的推行
A.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B.使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出现D.有助于宋代工商业的发展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很早就显示了政治才能。他在多年的任官上,实施改革,兴修水利,防止高利贷盘剥,博得农民尊敬。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各种观点(部分)

基本观点主要主张者
把其理财思想视做兴利之道“利民兴利”南宋至晚清大多数史学家与政治家
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梁启超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对北宋的政风和学风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没有真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部分学者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种观点加以说明。
5 . 熙宁二年(1069年),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青苗法,司马光对此批评道,"不问民之贫富".而强行“抑配”(摊派),“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司马光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青苗法的执行将会
A.转嫁财政危机B.激化社会矛盾C.削弱中央权威D.遏制土地兼并
6 . 1058年王安石任支度判官时,向宋神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革新政治,加强边防,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这表明王安石
A.体恤民情关注民生B.洞察时局未雨绸缪
C.主张加强中央集权D.以理财为改革首要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北宋的内外窘境,王安石敏锐地观察到财政困局与社会危机的根源所在,认识到北宋原有的财政体制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王安石变法首先主张裁兵,实行“裁兵法”……变法期间对州县等行政机构也进行了合并和裁剪。王安石变法的另一主张是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一方面裁减官绅豪强大地主和豪商富贾们所享已久的特权,限制他们非法积累财富的“自由”;另一方面,将财政支出用于有利于“减贫济贫”小微民营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造福百姓生计、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王安石深知,北宋的社会危机关键在官僚队伍,根源在思想认识。因此变法的关键是国家官僚队伍的建设,而变法的基础则是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培训与教育。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例说明王安石变法是如何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和加强官僚队伍建设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2021-06-2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8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展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变法取得的成果是
A.澄清吏治B.增加大笔收入C.强兵D.减轻人民负担
9 . 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乘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象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敏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
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
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
2021-06-09更新 | 2227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期中期末复习提高训练(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0 . 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