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金朝入主中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代表了当时“中国认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北、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和屯田,以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卫所长官。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的新举措及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史·百官志三》载:“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今北京)代(今属山西)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辽史·义宗传》载:“时(918年)太祖(耶律阿保机)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太子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摘编自王文光、江也川《辽夏金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辽朝的国家治理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采取的类似国家治理举措,并简析它们的共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金史·兵志》记载,女真初起时, “其部长曰孛茧,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一制度(     
A.基本沿袭了唐宋的制度B.官职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C.金国入主中原后被废除D.担负着军事和生产等职能
2024-01-30更新 | 35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金史》载:“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到1138年,实行“天眷新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同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全面实行汉官制度,制定礼仪,从而结束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据此可以说明(     
A.单一的汉法制度导致了金朝逐渐衰落B.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加速封建化进程
C.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已经被彻底废除D.封建君主集权在金朝达到了新的高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公元1008年,北宋派往辽国的使者路振记载,幽州城中“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这反映了当时(     
A.辽国境内不同民族的杂处B.宋朝民族交融的发展
C.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D.猛安谋克制影响深远
6 .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2023-10-03更新 | 536次组卷 | 40卷引用:河北省实验中学(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吉林延吉磨盘村山城遗址在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在遗址考古中,考古学者发现两个官印,一是“监支纳印”,钮右侧刻“天泰四年五月造”。根据官方正史《金史》记载,诸仓有监支纳官,八品。天泰,为东夏国年号,“天泰四年”即公元1218年。另一个是“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印背柱钮刻“天泰三年六月一日”,左侧刻“南京行部造”。由此可以证实,磨盘村山城遗址属于我国东北地区地方政权东夏国,很可能就是其南京治所。由此可知(     
A.考古发现较官方正史记载更接近历史真相
B.合理的历史想象在历史考证中有重要作用
C.判断史料真伪是进行史料实证的首要步骤
D.文字遗物在对遗址性质判断上起关键作用
2023-08-29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措(     
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
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9 . 辽、夏、金、元在学习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他们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完全传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B.达到了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
C.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2022-12-14更新 | 524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金朝建立后,原来使用奴隶劳动的猛安谋克户“往往以田租人”“取租而已”,女真贵族则“随处官豪之家,多请占官地,转与它人种佃,规取课利”。1204年,金朝“定屯田户自种及租佃法。”这说明金朝时期女真族(     
A.尚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B.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宋朝
C.竭力推动民族融合进程D.封建租佃关系较为普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