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宋朝主要出口纺织品、陶瓷、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汉朝相比,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并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武将诗句中经常出现“龙虎”“宝剑”“血”等军事意象,常连用“长驱”“直捣”“铁骑”等气势雄壮的词语以彰显其豪情壮志,以此表达武将“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的殷切心情。如《满江红·怒发冲冠》既写了岳飞“仇”的情感,又抒发了其“报国”的决心。武将创作的诗句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歌咏风月闲情,甚至阐发义理、抒情表达委婉曲折如文人自作的作品,如生值“中兴”之际的刘锜写道,“西风萦破梦,落日乱残蝉。岁月俄如此,功名岂偶然”。

——摘编自何潇《宋代武将作者诗词创作倾向》

材料二:春秋以来的“大一统”观历经数朝,在清朝依旧延续。清代前期外侵未至,然内部矛盾导致的疆域变化斗争时有发生。武将们在西南、西北、东北、东南等边地保疆安民的同时,用自己的诗笔呈现了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在空间维度下的差异,展示了康乾盛世的雄姿。这些边疆诗的创作者,显然都是武人,但因乾隆对汉诗写作的宣导作用,乾嘉以来八旗武人以诗纪事渐成常态。这些边疆诗作既是对王朝军事实力的展示,也是对时代变迁中边疆风俗的观察,它们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凝贮的疆域认同与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摘编自米彦青《乾嘉时期武将“边功”的文化记忆与诗歌文学想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武将诗词创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嘉时期边疆诗创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贡献。
2024-04-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文学是人类丰富感情的表达,是一定时期历史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附,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材料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宋柳永《望海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赋的特征。分析导致这一特征出现的最主要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诗繁荣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有何特点?对当时文学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2017-02-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大港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检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放、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儒家有一种入世苦行的精神,集中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上,而范仲淹是最先标榜这种“先觉”精神的人。具有这种改造社会理想的宋代儒家,特别重视移风易俗,以修身齐家作为其政治实践。而治理宗族则被看成是齐家的行为。

皇祐二年(1050),范仲淹以官俸所得,在苏州长洲、吴县买良田十多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赡养宗族,置屋以贮藏、发放租米,号称义庄。还设有供族人居住的义宅和供族人学习的义学,可谓教养咸备。范氏义庄条规完善,为后世设置义田、义庄提供了典范。

范仲淹设置义庄在宋人钱公辅《义田记》中被这样记载:“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米一升,岁衣人衣一缣,嫁女者钱五十千,娶妇者二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粳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霈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常建华《明代江南的役田、义田与宗族》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范仲淹“齐家的行为”及其思想渊源。
(2)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范仲淹实践的目的和特点。
(3)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范仲淹实践的影响。
2023-09-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