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退,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当时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人士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戏曲在艺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剧目数以万计,如今在中国的舞台上仍然有三百多个剧种在演出。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和南戏脱颖而出。一人主唱、曲牌连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剧本《牡丹亭》

“(西皮二六)师爷说话言太差,不由黄忠怒气发。一十三岁习弓马,威名镇守在长沙。自从归顺了皇叔爷的驾,匹马单刀我取过了巫峡。斩关夺寨功劳大,军师爷不信在功劳簿上查一查。亦非是黄忠夸大话。”

——剧本《定军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国学大师陈寅恪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结合所学,从文化的角度,用史实说明宋代的“造极之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元杂剧的创作兴盛的原因。列举具有强烈现实批判性的元杂剧作品及其作者。
(3)材料三的两段曲文分别来自中国的哪个剧种。选择其一,结合所学简述其产生的过程。
2021-06-3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加之著名门人的不断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两座文化高峰”之一。

——整理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道者,所舒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传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宋朝庆元二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党争之下,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整理自《宋明理学》


(1)阅读材料一概述儒学在先秦成为“文化高峰”的原因,并指出儒学与当时另一座文化高峰在恢复社会秩序构想上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时期儒学被捧上独尊地位的表现。
(3)阅读材料三并综合所学知识,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
①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一生强调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朱熹“三札”主张提出的背景。
②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流派,是宋代以后“新儒学”的代表性成果。
试结合朱熹一派命运分析理学地位的变化。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真个是难。世间有两种:有一种全不知者,固全无摸索处;又有一种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担者,如何知得他重与不重。所以学不贵徒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材料二 
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思想错误而懈志。
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设计划,一一皆为此说所打消也。
……国民!国民!完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民国七年十二月)
材料三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
⑴据材料分别概括朱熹、孙中山、毛泽东关于知行关系的主要观点。
⑵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知行学说提出的原因。此后,孙中山在“知”的方面有了怎样的发展?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知行学说提出的背景。此后八年间,毛泽东是如何“行”的?
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毛泽东与朱熹提出的知行学说在出发点上的差异。
2016-11-21更新 | 9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近年来,随着“宋韵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推广,两宋时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出处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 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一婿至千余缗。朱彧《萍州可谈》
处处拥门, 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 不置家蔬。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为国之计, 莫急于保民, 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 又招诱客户, 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 邦本自固。吕大钧《民议》
自五季以来,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郑樵《通志》
贫富无定势, 田宅无定主, 有钱则买, 无钱则卖, 富贵盛衰, 更迭不常, 或昔富而今贫, 或昔贵而今贱。袁采《袁氏世范》
艺祖救百王之弊, 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 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 文治彬郁垂三百年。吴渊《鹤山集序》

——据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社会“新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促使“新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社会的局限。
2024-04-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但荐举制也有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愈到后期愈加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到隋唐时代推行科举制,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考生自由报名,布衣之士有了为官的机会。从隋代到清代的1300多年间,科举制选拔出大量文武官员与后备人员,给社会与国家治理队伍注入活力。

——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特质》

材料二   (八世纪上半叶)当主流的知识和思想逐渐失去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诊断和疗救能力,也失去了对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和批判能力的时候,往往出现很奇怪的现象:它一方面被提升为笼罩一切、不容置疑的思想,一方面逐渐沦落为一种无须思考、失去思想的记诵知识,它只是凭借着政治权力和世俗利益,维持着它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可是,与此相对照的是,过去作为边缘的佛教、道教,却成为那个时代最活跃、最富于生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中国文化是在中国大陆上独立自发产生的,自源性文明具有深厚的环境根基、文化根基和生物根基,虽然可能因一时的起伏而兴衰,但在强大的“主根系”文明滋养下总能重换生机,蓬勃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是形成今天强大的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一。中华文明“展示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

——王明辉《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强大的根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隋唐之前的主要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深远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宋代士大夫的墓志铭中,往往有子孙“举进士”一类的记述。士大夫乐于选择这类人做女婿,如宰相李沆相中程颢为女婿,而程颢当时仅是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而已。宋代这一现象(     
A.反映了宋代择婿标准平民化B.折射出“以文治国”的理念
C.体现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D.表明选官方式发生了变化
2022-12-0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编户齐民到汉代以后成为基本户口管理制度,但是“编户”是名副其实的,“齐民”却并非等齐,经过唐宋变革,才发生了转变。唐中期以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大增加,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加速流转,使世族地主土地所有权的稳定性丧失。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从承担国家服役角度讲,国家臣民不分贵贱。唐中叶以后,出现了一批由商业而兴的城市,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一个较成熟的市民群体。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就冲击传统的等级制度,促使社会趋向于“等齐化”。由于社会趋于等齐化,由等级身份决定的各种社会束缚有很大松动,社会流动性扩大了。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材料二   认为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朝……是把“分科取士”,特别是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创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所用的指标虽然没错,但相对表面化,没有抓住科举制度的精髓。认为科举始于唐朝,则是把“允许自由投考而不是全靠地方政府举荐”作为科举创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才真正抓住了科举制度的精髓。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的才学能力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唐朝,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因为从宋朝开始,科举才有了影响、塑造甚至定义时代的意义。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三   宋代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个体伦理自觉来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临危受命。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宋时期“齐民社会”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宋朝应对“社会流动性扩大”在户籍制度上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结合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阐释该学者认为“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这一观点。结合所学,指出科举时代结束的标志。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士人的精神气质。结合所学,列举范仲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史实两例。
2024-01-3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前,“镇”“市”的内涵与功能存在显著区别。目前,关于镇的设置最早史料见于元琛在北魏道武帝时的一封上书:“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宋代,政府将镇市列入行政建制,位居县城之下。《嘉泰吴兴志·卷10》记载:“诸镇省罢略尽,所以存者特曰监镇,主烟火兼征商。”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市镇”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

——根据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体制结构,是以设置城乡合治的地域性地方政府为基本构架。从民国初年开始,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设置城镇型地方政府——市、镇。完全不同于乡村的城镇型地方政府的出现,导致地方政府体制类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体制结构的主导类型中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格局。

——根据陈小京、伏宁、黄福高《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以前,“镇”“市”的内涵与功能有何区别?宋代“镇”的功能为何发生变化?简述宋代至明清“镇”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我国地域性地方政府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4-3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在探讨中国陶瓷的海上贸易线路时首先使用的,与中国古代外销陶瓷的发现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与此`       同时,又有日本学者以中国陶瓷在海外各地的流布情况为基础,将这条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陶瓷贸易与交流的海上贸易线路,称为“陶瓷之路”,认为它连接了“中世纪东西两个世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海上丝绸之路”一词逐渐成为中外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概念,且一般将其作为“丝绸之路”概念在海上的延伸。

——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在宋代中国与亚洲海洋各国的共同推动下,南海、印度洋沿岸地区、东北亚之间有了稳定而密切的贸易联系,有学者称之为南海贸易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是世界市场需求最大的商品,同时中国也是东南亚、南亚香料的主要消费者。高丽、交趾等国积极吸纳宋代中国在文官政治、科举制度、州县学等诸多方面的新变化,完善本国制度。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东亚秩序与海上丝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海上丝绸之路”一词的含义,并简述这一词的使用与中国陶瓷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海贸易体系形成的原因,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与文化交流之路并存”。
2023-06-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京梦华录》 中记载:“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下列对该现象出现原因的表述,合理的有(     
①东京城内榷场贸易繁荣,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②宋朝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③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进步推动了远洋航行
④商业契约应用更广泛,钱铺等金融机构盛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