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则事无不治。”这表明张载主张(       
A.建立世族制度B.重视世俗社会教化
C.推崇道德理性D.运用宗法治理社会
2 .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声称:“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可见,二程(     
A.极力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旨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注重探索自然界的规律D.提出了平等和谐的理念
3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关于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发达的唐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B.造纸术发达、印刷术发展是纸币最早出现在中国的重要条件
C.北宋和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D.纸币在明朝中后期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4 . 宋代科考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不讲门第身份。一直被排斥在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出身的士人,只要有:“奇才异行”,亦可应试。宋代这些变化(       
A.使官僚素质下降B.有利于增强政治活力
C.降低了行政效率D.阻碍了学校教育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元时期,社会文化重心下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小说集《夷坚志》中出现的一大批儿童人物形象就是当时社会变迁的折射。

形象一:孝敬父母的儿童形象。六岁的宜哥为了母亲不受产乳之苦,虔诚念诵佛道二经,每以清旦,各诵十遍。仰天焚香,输写诚恳,两年之后其母病惠遂绝,该故事彰显了孝道的观念。

形象二:走街串巷的儿童形象。儿童成为流动性的小商贩,他们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卖豆小儿、卖鞋小儿就是现实儿童参与经商的缩影。

形象三:遭遇恶报的儿童形象。一幼女嗜饼,每食时,但取其中有糖及麻者咀之,而弃其图,后震雷击之,堕地死,整个故事宣扬了恶习有报的观念。

摘编自姚海英《宋元社会生活的形象透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小说集《夷坚志》中塑造的一个或多个儿童形象,拟定一个符合宋元时期社会变迁的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鲜明,持论有据,逻辑严密,结论明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元杂剧与以往纯文学创作最大的不同是作家个体无法独立完成。因为剧本只是杂剧艺术的一部分,作家必须与艺术家通力合作,通过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符合观众审美,才能实现其完整过程。据此可知,元杂剧(       
A.与实践结合紧密B.是早期白话小说
C.作者都来自民间D.深受理学的影响
7 . 元代戏曲作家如林,先后达二百人之多,竟没有一个因文字罹祸,而明清两代的文字狱,杀戮之惨,有目共睹。这可以用来说明,元代(     
A.元杂剧雅俗共赏B.统治者对杂剧的喜爱
C.戏曲传播范围广D.戏曲创作环境较宽松
2023-12-1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北宋时,两浙地区已经实行稻麦复种制。福建地区在宋代则实行冬耕麦作。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朝(       )
A.曲辕犁推广提高生产力B.区域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C.土地利用效率得以提高D.民众饮食结构彻底改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南宋文人赵伯驹所作的《江山秋色图》,画中所绘为北方山水。画面布局严谨、勾勒精细,色调明快和谐。画中崇山峻岭错落连绵如龙脉,三三两两的步行者流连于山野之间。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此画作(       
A.反映了士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B.体现出南北文化间的交融
C.奠定了中国画的主流创作方向D.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留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历代王朝奉行重农政策。如图为王祯编撰的《农书》,该论著(     
   
A.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身B.总结编订了新的历法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D.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
2023-12-0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