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历史学】

材料一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命子迁》中曾语重心长地执迁手而泣曰:“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撤除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国春秋”的藩篱,打通了历史脉络,创建了纪传体的史学范式。

—摘编自徐杰舜《从<春秋><史记>:中华民族历史链的视野》

材料二   就“正史”而论,有八部出在唐代,如《晋书》、《梁书》、《陈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若再加上五代及宋人编纂的《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则唐宋时期所修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一半。……隋唐至宋编纂了各种大型类书和地志,包括《北堂书钞》《元和郡县志》以及南宋郑樵的《通志》等,将诸多传世文献和史料分类编排,给创作诗文和应对科考带来便利……唐代创立了一套体制性规定,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到实录、国史等不同阶段当代史料整理和史书的编撰,都有规范的程序。史馆出现后并不禁止私家修史,《通典》《史通》等史学巨著,也都是私人著作。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发展到唐宋时代,尤其强调“会通”。所谓“会通”,需要史学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从历史走向当代、走向未来的宏大视野。《资治通鉴》是唐宋史学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张国刚《唐宋经世史学之新高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记》的写作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史学发展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对中华传统“人文化成”的美育观念有着深刻的洞见和精辟概括,他说:“圣人作乐以养性情,育人材,事神祇,和上下,其体用功效,广大深知如此,今皆不复见矣,可胜叹哉!”这明确表达了朱熹美育教育的三个诉求:“以养性情”即“养心”、“育人材”即“成人”、“事神祇,和上下”即“厚风俗”。

     ——据赵贤迪《朱熹:养心,成人,厚风俗》

材料二   达·芬奇认为,“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美,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大自然的合法女儿。”后世研究者广泛认为,达·芬奇的美育思想,拨动了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琴弦。

       ——据张冲《达·芬奇美育思想探析》等

材料三   1896年,梁启超在其著作《学校总论》中提出:“世界之运,由乱而治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在他看来,“美育要尽量发挥情感的真善关,而且要淘汰邪恶与奸丑。进而推之,美育的真谛是国民在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等上必有一种独立的精神。”

       ——据邱嵘《梁启超美育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以朱熹、达·芬奇、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相似之处,阐释美育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运用史实说明达·芬奇美育思想“拨动了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琴弦。”
(3)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与朱熹美育思想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社会原因。
2023-03-23更新 | 311次组卷 | 10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1-06-08更新 | 6884次组卷 | 29卷引用: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开元天宝之际,均田制已彻底崩溃。继之屯田、营田等国有土地制度也衰落下来。宋代杨万里记述江西吉州一带的屯田:“屯田之为吉水病,三四百年于此矣,十余年来病之中又滋病焉!盖自唐末五代以还,吉水之屯田在一郡为加多,而其租为已重。”据此,屯田租之重,已使屯田的租种者承受不了,以至逃亡而去,屯田为之抛荒。唐代屯田到宋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即从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宋徽宗政和元年,吉州知县上疏:“诸路惟江西乃有屯田非边地,其所立租则比税苗特重,所以祖宗时许民间用为永业。如有移变,虽名立价交佃,其实便如典卖己物。”据此,吉州屯田所有权仍属于国家,但佃户们则可以将土地的佃种权“移变”买卖,土地实际上成为佃户们的永业田。宋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出现了“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

——摘编自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79363日,雅各宾派颁布法令,将国有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并在10年内付清款项,613日又将10年期限延长为20年,大批贫苦农民取得了土地。雅各宾派还通过按人口均分公社土地的法令来增加农民占地的份额。成千上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小块土地的主人。革命前约有400余万农业主,到1825年已增加到650余万人,小农开始在法国农业人口中占有压倒的优势,“革命巩固了小私有制”“许多普通的农民……都弄到了土地,并且又借此巩固了自己的经济地位,甚至雇农也参加分配,这样就上升到了私有者阶级的地位”。法国农民作为一个阶级长期存在,经常站在保皇主义和教权主义的一边,和进步势力作斗争,起了极为消极的作用。

——摘编自金重远《法国大革命和土地问题的解决——兼论其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北宋和法国小土地私有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北宋和法国小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今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2024-06-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考前保温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宁波已建城1200周年。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唐代中后期,明州(宁波)的海外贸易已有很大发展,最初与日本通商。早期日本与唐朝交往有南北两条线路,南路又分为南北两线(如图所示)。8世纪后期开辟的“南路北线”路程较短,遇到顺风,从日本到中国只需要8天的时间。


北宋建立以后,将海外贸易的收益视作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明州是当时全国最为重要的造船基地。1078年,明州曾修造了两艘被当时人称为“万斛船”的巨舰。宋代明州港与日本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日本船舶从镰仓港出发“冒鲸波之险,舳舻相衔”,来到明州出售货物。据记载,北宋时期中国商船前往日本进行贸易的次数达70余次。当时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也很密切。1168年,日本僧人千光法师渡海前来明州,从日本运来巨型木材,帮助修建天童寺千佛阁,留下了一段中日友好交往的佳话。

——整理自曲金良《古港春秋》

材料二:互市之法,自汉通南粤始,其后历代皆尝行之,至宋置市舶司于浙、广之地,以通诸蕃货易,则其制为益详矣。元自世祖定江南,凡邻海诸郡与蕃国往还互易舶货者,其货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大抵皆因宋旧制而为之法焉,于是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于泉州、庆元(宁波)、上海、澉浦(今嘉兴海盐)……每岁招集舶商、于蕃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及次年回帆,依例抽解,然后听其货卖。

——整理自[明]宋濂:《元史》卷94《食货二·市舶》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由于长江水道有巨大的内陆腹地加上外国洋行的集聚,上海港很快超越广州港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宁波港的一些大宗贸易也转移到了上海港。1862年沪甬航线的开辟,宁波的对外贸易大多是通过上海港进行,直接与国外贸易的情况很少,宁波港在五口通商以后由直接对外贸易转向以国内贸易为主了。

——盖广生《中国海洋符号》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明州与日本贸易频繁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市舶司主管外贸“益详”的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商品。
(3)根据材料三,说明鸦片战争后宁波港贸易重心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2021-07-08更新 | 5935次组卷 | 49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