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曾长期世界领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 买卖关扑(赌博),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 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 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 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发展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2020-03-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宋朝主要出口纺织品、陶瓷、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汉朝相比,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并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城市地税与农田税,虽就税目性质而言有其一致性,但城市地价之远超乎农田,官府也就对其敷之以特别的税额。与此同时,国家从城市征税赋役之所依据的税产,出现了一种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并形成了清晰分辨“田亩”“家业”与“营运”三类性质略异税产的概念。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城市税制再议》

材料二   厘金为晚清时期清政府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始于咸丰三年(1853年),为清政府地方编练乡勇、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临时筹饷方法。此时五口通商已过十年,本国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商业税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厘金期初主要有两种:其一活厘,是抽行商的货物通过税;其二板厘,是抽坐商的交易税。厘金征收对象为本国商人,见货即征,不问巨细。各省自定税则,任意征收。

材料三   罗斯福要求国会降低低收入者的税率,同时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对于年收入为5万美元以上的人,税收增加了1%,年收入6万美元以上的人税收增加6%,年收入350万以上的人税收增加7%。同时,还根据公司规模分等征收公司所得税,并有股息税,以防漏税。

——《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税收体制与农村相比有何明显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厘金产生的主要原因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厘金产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税收政策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税收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税制改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厢坊制”取代“坊市制”成为新的城市管理制度。以都城开封为例,宋初开封城的新、旧城各被划分为四个基层厢,共八厢,由开封府管辖每厢统二至二十六坊不等,设厢更三人,坊设坊正。天禧四年,开封城内重新被划分为左,右两个区,称左、右“军厢”;同时将新城内的城南厢和城北厢各划分为两厢,分属于左,右“军厢”。这样,每个“军厢”各统五个基层厢。熙宁三年五月,“分治开封府新旧城的左、右(军)厢”划分为四个区,称“都厢”,分别辖二或三个基层厢。不久又合并为左、右两厢,各辖五个基层厢,办公机构称为左(或右)厢公事所,主要职责为狱讼刑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曼彻斯特是工业化转型时期英国发展最为迅速的工业城市之一,但其行政管理仍然延续原有的乡村教区体制,在法律地位上只是一个乡村教区,既没有市政管理机构,更不是英国议会选区。1835年9月,根据英国议会通过的《市政改革法》,曼彻斯特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建立自治城市,由市长,高级市政官和市政委员会组成管理机构,成员皆由选举产生。此后,曼彻斯特出现了工厂主。企业家群体主导城市管理机构的情形:1838—1853年间选出16位市长中8位是工厂主;1853年选出的64名市政委员中,有12人是纺织业工厂主、10人是其他行业的工厂主,而农业代表仅有9人。

——摘编自尹建龙《英国工业化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群体与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开封城“厢坊制”城市管理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30~5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城市管理方式的新变化,并简述该变化的历史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城市治理方式革新的意义。
2020-05-0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5月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建立后,大力提倡文教兴国,很多享有声望的文人学者都创建开设了规模不等的书院。书院以诗书、道德、礼仪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书院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饱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理念熏陶的儒士,并且令很多儒士通过读书科考,成为朝廷、官府的各级大小官吏,使得儒家道德伦理理念深入人心。书院注重培养重人生品行和建设国家的实用人才,不在经济发展而在伦理重建。宋代知识分子主要从伦理政治角度而不是从经济发展层面去思考社会问题。书院十分注重学术讲演与辩论,讲会讲学带有自由讨论的学术性质。

——摘编自赵晓乐《论宋代书院对社会教化的作用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欧洲具有今天意义的大学出现于13世纪。在大学出现之前,欧洲的教育基本控制于教会手中,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更加基督化。大学作为中世纪商业复兴的产物,它摒弃了基督教禁欲主义教育目的,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求实致用的世俗化特点,极力主张培养合格的律师、医师、祭师以及带有一定专门素质的公职人员。大学最通行的方法是学术讲演和学术辩论,课堂上的争辩及公共场合的自由辩论发展了一种批判和方法上的怀疑论。

——摘编自张艺真《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书院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大学出现的背景,并指出它与宋代书院相比有何相似之处。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这标志着“原来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期苛刻的征商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了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
2020-03-15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高三综合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 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 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 “德贵曰新” 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 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2020-05-14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14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史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魏晋时期,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

材料二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