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消灭南汉之后,宋廷即沿唐制,在广州设置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之后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和秀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为吸引外商来华,宋太宗曾“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诸国勾招进奉”。当时大型远洋海船贸易范围已拓展至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及欧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对来到中国的外商,宋廷照顾得很周到,使其能安心往来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和漆器等日用品,输入的以香料、药材和珍宝等物品为主。海外贸易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改编自王伟超《试论宋代经济的三驾马车》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却从未实现。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宋代经济大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到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改编自樊树志《国史16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斯塔夫里阿诺斯、费正清对宋代海外贸易的看法。
2023-10-1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唐宋税收与货币情况比较

户数
(万户)
平均
亩数
(亿亩)
岁入粟岁入布绢棉税钱
(万贯)
间接税
(万贯)
估算
总计
(万贯)
实物
(万石)
折算额
(万贯)
实物
(万匹)
折算额
(万贯)
天宝年间8906.442500800270013502002170
熙宁十年1424.54.62~6.661788.71252.1267133.6564.64248.46198.7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等

材料二   唐宋变革论是对中国历史分期的学说之一、持这一主张的学者认为,中国史也和西方世界一样发展,“唐是中世的结束,宋是近世(近代)的开始”。唐宋变革论还认为,宋朝及之后朝代的君主地位相对于六朝隋唐的贵族时代更为安全;宋朝的土地、税收和货币比六朝中期到唐朝更加自由;唐朝的官员录用仍未脱离掉贵族政治的框架;自唐迄宋,文化艺术由重形式日益走向重内容,并不再是贵族的专利。

——据【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钱穆《理学与艺术》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天宝年间相比熙宁十年税收与货币情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12-2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从政治上来说,是贵族政治废弛,君主独裁政治兴起……

——[日]内藤湖南《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1910

材料二   内藤湖南套用欧洲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上世)”“中古(中世)”“近古(近世)”……“唐宋变革论”以胡汉对立视角割裂中国历史……“宋代近世说”实质上是企图为日本“温情”入侵中国张目。

——李华瑞《走出“唐宋变革论”》,202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宋变革论”,自行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大同”思想

材料一   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是谓小康。”

张载认为:“虽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君王),犹有劣者,以其未成功也。此所以未有不谨于礼,唯谨于礼,则所以致大道之行。……六君子所以急于礼者,欲至乎大同也。……礼本于天,天无形,固有无体之礼。”

材料二   20世纪初,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讲,“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今欲至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若去民私业,此事甚易,自去人之家始也,……但使明天赋人权之义,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皆归之于公,即可至大同之世也”。同一时期,李石曾在《新世纪》上发表文章认为,“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以冀大同”。

(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孔子与张载关于“大同”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大同”思想在20世纪初期的变化进行评析。(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16更新 | 26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名校联考信息卷(模拟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