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诗经》中有很多重视粮食储备的诗句。先秦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且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秦统一后,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提出选择储粮主体要有所侧重,以更好地发挥储备粮赈灾救灾的作用。元世祖极为重视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

——摘编自赵纪萍《学习时报》

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荼、蛋类、鲜肉等,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英国大趋势相同,该地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20多年的英法战争,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鉴于此,政府在曼彻斯特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19世纪30年代该地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得以缓解。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三: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些不法粮商操纵粮食市场,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同时,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迫使私商以低于市场价亏本售出粮食。1950年,上海市政府又成立新的上海市米业市场,粮价平稳下来。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摘编自贺涛《上海解放之初的“米粮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解决带来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上海解决粮食问题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西大部分地区春夏两季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5%,秋季只占15%。在水利设施没有跟上之前,选用生育期短,需水量小的品种不失为良策。因此,当占城稻传入后,在稻种自然变异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培育,“江西早”一类的品种出现了。自宋代以后,江西的早稻种植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江南催耕课稻编》所载江西各府县水稻品种就有近80个,这些品种传到外省时也可能被统称为“江西早”。清乾隆元年(1736年)题准,江西早谷丰收,酌动存公银买谷十万余石,分贮各府州县以裕本省之盖藏,兼备邻封之缓急。乾隆十三年,因江苏米价昂贵,令江西拨运接济。随着江西早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作用的凸显,江西早稻品种也开始受到各方的青睐,并产生了强烈的外溢效应。16世纪,“江西早”主要分布于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浙江五省。18世纪的中后期,扩散到广东、四川、江苏、河南等地。

——摘编自曾雄生《江西早:一个水稻品种的足迹》

材料二   袁隆平(19302021),享誉海内外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主要事迹(部分)

时间事迹时间事迹
1953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82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1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特异稻株。随后根据试验推断其为天然杂交稻稻株,萌发了利用这种杂交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的设想,但这一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1990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并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1966在《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国家科委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1995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74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2004获世界粮食奖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

——摘自《袁隆平口述自传》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江西早”兴起的原因及明清时期扩散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研发和推广的重大意义。
2024-04-0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年间,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生决口事件达89次之多,受灾范围涉及今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为此,北宋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曾屡次号召朝野人士进行讨论研究,群臣和皇帝本人都曾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治理建议和方案并付诸实践,如“诏河北转运司计塞河之备”;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薪柴竹石为骨架,然后加上黄土进行填塞混合做成河堤以提高河堤的稳固性;“藉林木固护堤岸,广行种植,以壮地势";使用带有机械力量的地龙爪和浚川杷;利用完备的考课和奖惩机制,迫使官员认真对待治河问题等。

——摘编自戴庞海、陈峰《北宋政府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导致山东、直隶、河南三省相继受灾。堵筑决口所需甚巨,“多者千余万.少亦数百万”,清政府治河经费有限,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故“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督抚饬令地方官更疏浚积潦,凯切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贡”。此举拉开了晚清新河道由地方治理之序幕……地方官绅积极治河,自行筹措治水经费等。在基层官绅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民地可耕,渐能复业”。尽管如此,由于基层官绅囿于局部利益,治水实践无法形成有计划的系统水利工程,导致所筑堤埝多“尺寸较卑,未能连贯”。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治理黄河水患的根本目的及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2023-09-22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效法汉人用瓷器来表达审美,辽瓷中的鸡冠壶(以其形似鸡冠得名)最具代表性。鸡冠壶釉色出挑大胆,具有强烈的游牧民族阳刚之美。辽瓷中绿色的器物非常突出——在契丹人的眼中,盎然的绿色代表生养他们的千里草原。鸡冠壶的造型并非一成不变,穿孔式的鸡冠壶出现在辽代早期,通过绳索穿孔而过,方便固定在马背上,适合契丹人的马上生活。到了辽代中晚期,大量契丹人从游牧走向定居,适合居室使用的提梁式鸡冠壶应运而生。从器型风格上看,鸡冠壶从最初的敦厚浑圆到中后期的苗条清瘦,体现了与中原文明交汇融合的特点。总体而言,辽瓷技艺醇熟,造型挺拔劲健。在同时期中国的各类陶瓷中,辽瓷之美在色彩、在形制,在牧情古朴,在和而不同。

——摘编自张颖《在辽瓷中还原契丹民族的游牧生活》

材料二: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来自波斯。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青花瓷也因其高贵典雅的艺术水准而成为14世纪大规模对外出口商品之一。……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青花之蓝”终于成为华夏文化记忆和对外和平交往中繁荣发展的见证。

——摘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材料中提取关于辽瓷的三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这些信息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以来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瓷器史中所见的中华文化之特性。
2023-06-29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