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方宜旱,南方宜稻,这是农作物对南北方环境选择的结果,跨越环境界限,将另一地区的作物引入,则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冬小麦为北方旱地作物,推动其大规模向南方扩展的动力是人口。《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见,两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

——摘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等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

清代皇帝纪年年份人口(亿)耕地(亿亩)人均耕地(亩)
世祖顺治七年16501.00~1.506.004.00~6.00
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2.00~2.509.003.60~4.500
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4.1012.102.95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摘编自[清]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宋之际稻麦两熟制在南方“极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023-06-03更新 | 34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皇帝都喜欢饮茶,并常将北苑(属福建)进贡的建茶赏赐给皇亲贵族、近臣与功臣。这一时期,比试茶品高低的斗茶风气盛行,经过丁谓、蔡襄等士大夫的倡导,逐渐传播到上层社会,最终成为一种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当时以福建建州为中心烧制出的各种瓷器称“建盏”。宋初,当地一些窑工技师在黑釉盏中有意加点白釉烧造而成的“鹧鸪斑”,是当时生产工艺中的新技术,“点试茶家珍之”。此外还有兔毫盏、油滴盏等种类,仅宋代建阳水吉一带就有龙窑99条,其窑炉的长度短则几十米,长则百余米,一窑的装烧量最高可达十万余件。

——摘编自杨静《宋代建茶的崛起与茶文化兴盛关系探论》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福建建盏制造业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推动宋代建盏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的人口数量因统计资料缺乏而难得其详;到汉代,最高达到6千万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长期战乱而下降一半左右;唐代鼎盛时期,最高达到8千万左右;北宋末期(12世纪初),首次突破1亿大关。在古代,人口的增长和繁多,固然是自然条件优越的结果,主要的还是整体生产力、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结果。除了人口数量,还要看劳动者文化教育素质。宋代通过科举等各种考试(包括特奏名恩赐等)而获得功名的人共有11万左右,目前可考者有4万多人。而参加各级考试的人数要多出几百倍。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也因此大大提高。岳飞虽然出身佃农,却从小就有机会练习弓枪、读书识字,成年后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武将才能。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发现的处摩崖石刻来看,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识字写字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福建路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所至村落皆聚徒教授

       ——摘编自姜锡东《宋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材料二   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从长时段对比来看,主要表现为:农业技术还属于古代经验型,这个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是广大农民长期的生产实践、亲自体验、外在观察、经验积累的结果。农具小型化趋势,宋代中原内地的牛马牧养业明显萎缩倒退。特别是耕牛的短缺,导致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普遍存在畜力不足问题。畜力不足,就只能依靠人力。而人力不可能牵引、推动大型农具,人们只能竭力发展改进小型农具。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甚至局部萎缩,学者漆侠的论文已论述宋代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及其所导致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差异,这里再补充如下:由于战乱和水灾等,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唐末五代宋金时期发展迟缓,开封市以南许多地区甚至长期荒芜。粮食生产供不应求、南粮北运问题,成为长期制约北方生存与发展的一大难题。

       ——摘编自姜锡东《宋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生产力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颁布一份诏书其大意为:以前规定,私下分田的佃户不得私自移动,如果是地主发遣,要发凭由,才能允许别住。(这些佃户)多被地主凭旧规扣留佃户,不放别住。现在变更法则为不用去地主那要凭由,只须每年收完田(交完租)后,就可和地主商量好要去的地方,各自取稳妥便当的方法。既不能让佃户非时私自别住,地主也不能随便扣留。如果地主无理阻拦,可以经过县衙详细审理裁决。

材料二   宋代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后期则称“湖广熟,天下足”,宋代主要的产粮大区是江浙地区,故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南、湖北、广州地区,故民谚改称“湖广熟,天下足”。其中的变化并非江浙地区经济的衰退,而是反映是两地农村经济结构演变的相辅相成,次第进行,折射出明朝后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政府对租佃关系的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这种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谚变化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以来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国人痛感国力不强,备受外族欺凌,类比历史,才使关于宋朝“积贫积弱”的看法逐渐定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强化,促使学界更改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看法。城外也一样。二战以后,西方学术界反思传统的关于东西方文明的看法,开始调整以往关于中国文明长期停滞不变之说,渐次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国文明“传统内变迁”说,进而到70年代的中古“经济革命”说。

——李华瑞《宋代经济:历史观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我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过程。早在公元前5世纪初,我国即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在世界上最先建立了封建国家。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特别是在两宋统治的300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漆侠《宋代经济史》


(1)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宋代历史的看法,一直存在不同观点。分析其原因。
(2)指出你赞成上述中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说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封建租佃制居于支配地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两浙地区,不论是在地主土地所有制还是在国家土地所有制上,都实行着小块土地租佃制,采取包括实物和货币两种形态的定额地租。越是在劳动力充足、生产发展的地区,人身依附关系就越加松弛,租佃关系就越加发展。随着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土地也作为商品被卷入市场中,南宋出现“千年国换八百主”,土地“一年一换家”等现象,一些握有雄厚货币力量的商人转化为地主。太湖流域的桑、茶、甘蔗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棉花种植也逐渐由南到北扩展起来。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越了以前的任何历史时期。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封建租佃制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020-07-1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