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桑叶是养蚕的饲料,木棉、苎麻则是衣料作物,这几种作物都和纺织业有关。种植这些作物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宋朝对推广这些经济作物十分重视,诏令地方官劝谕百姓种植,并以种桑的成效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乾道元年(1165年)正月,南宋政府制定出了具体的考核标准:“令、丞植桑三万株至六万株,守、倅部内植二十万株以上,并论赏有差。”此外,为了消除人们因种桑而增高户等的顾虑,国家对百姓种植桑柘等给予免增赋税的优待。乾德四年(966年),宋太祖强调:“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这些措施旨在解除人民因种桑柘而增户等的忧虑,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地方官员在境内劝农时,不仅声明朝廷的政策,并对农民种桑给出具体的技术指导。

——摘编自周方高、宋惠聪《略论宋代的农业技术推广》

材料二   宋代人口的增长十分迅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户垦荒热情高涨,使农田面积大大增加;而农田水利的兴修,尤其是宋统治者在兴修水利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理性认识,则为农业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时的农业经济十分繁荣,一方面是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开始出现所谓的“商品粮”;另一方面则是由乡村副业转化而来的专业化生产迅速崛起,某些地区的农民甚至专事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化生产。

——摘编自徐红《试析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推广农业经济作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4-02-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王祯在《农书》中兼论了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同时指出“今并载之(指南北农具),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无使偏废”。这些内容(       
A.意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体现了元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反映了蒙古族完成了封建化进程D.表明国家统一有助于农技整理推广
2023-11-1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生活在南北宋之际的庄绰在其著作《鸡肋编》卷中《石炭》中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宋代居民最早使用煤作燃料B.矿冶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C.北宋时煤已成为日常的燃料D.汴梁成为宋代的冶铁业中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2023-05-11更新 | 126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在制度上有重要建树,在中国封建制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变革时期。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等

材料三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具体名称,并简述秦朝制度建立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空缺的“”是哪一机构,并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除制度以外,试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这几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该方面的新发展。
2023-05-06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各项中,可为此提供论证的史实有( )
①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不再受官府任何限制
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③贱民阶层消失,无地农民不再受人身束缚
④“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A.①③④B.②④C.①②D.②③④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通过把部分国有土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适当限制土地的占有、买卖与继承,从而有效调控了全境的土地占有关系,解决了因田业无主或产权纠纷而产生的大量农田抛荒问题,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人数众多的自耕农,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增加了财政收入。到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4年),北魏全境国家所控制的户口数量已超过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户口的一倍,史载“于时国家殷富 ,库藏盈溢 ,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宋朝开历史之先河,国家对土地买卖中的民间竞争与兼并现象采取“不抑兼并”、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态度。······在宋朝,依据是否拥有土地把农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地农民,一类是无地农民。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地农民的数量在迅速扩大。面对生存的压力,这些无地农民有些选择依附于地主,有些则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偏远地区开发荒地,再有则是彻底脱离土地,进入城市谋取出路。

——摘编自徐明明《宋代政策研究》 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实行的土地制度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并对其简要评价。
8 . 元末,从事棉纺织业的民户已达1000多家,元代以后,棉纺织业日渐成为普遍的家庭副业和当时产量最多、销路最广阔的手工业。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棉花在大江南北开始种植B.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C.棉纺织技术和工具的革新D.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增多
9 . 北宋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明确记载“成都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由此可以推知,北宋时成都
A.城市规划打破坊市界限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放弃
C.农业及手工业高度发展D.生产领域呈现专业化态势
10 . “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连国家所掌握的官田,在宋代也大量转化为地主的私田,而且还第一次出现了“田主”的称谓。材料表明
A.土地所有权变动频繁B.土地兼并现象缓和
C.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D.豪强地主受到抑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