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以后,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由于明初宝钞没有保证金、储蓄金等制度,而且发行无度,出现了贬值的信用危机。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崛起,到得到官方认可与自上而下合流的历程,主要以赋役折银的方式,大规模推向全国。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具有自由银的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朝铸造和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丧失。市场与国家之间不仅存在博弈,而且也有调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伴随着一系列国家制度变迁,赋役—财政货币化改革,引领整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 . 从一定程度上看,商业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御街南往,过州桥,两边多饮食店;出朱雀门东壁,多为妓馆;东去东角楼,“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东区,有瓦子;东十字大街为“鬼市子”,“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明代中叶以后,崛起了一些地区性的商帮,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形成一支支颇有活力的生力军,纵横驰骋于商界,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在这些商帮中,徽商活动范围极广,“尽天下通都大邑及穷荒绝徽,乃至外薄戎夷蛮貊,海内外贡朔不通之地”,“足迹无或不到”,他们经营对象品类繁多,有盐、粮食、木材、茶叶、陶瓷、纺织品、书籍、文房四宝等,其中以盐起家者尤多,开设典当铺、旅馆、仓库的徽商也为数极众。山陕商的活动地域最初局限于黄河流域,随着盐法的变化和实力的增强,逐步向南推移,终至“足迹遍天下”,经营项目也日益增加。主要有盐、粮食、棉布、丝绸、茶叶、铁器、木材、牲畜、陶瓷、金融典当等。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帮的特点。
2022-09-0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测试历史试题(物理方向)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实行有条件的“开禁”。西班牙武装商船“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以马尼拉为落脚地,形成墨西哥——马尼拉——中国的太平洋航线。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商品换取亚洲,尤其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又称“银丝对流”。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材料三   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流入使“一条鞭法”很快从福建等地推广至全国,外国银元的流入,引起中国货币的大革命。国际市场的需求,拉动了国内丝织业等行业的发展,福建漳州的月港,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新兴的沿海商业城市,到嘉靖时,百姓争相从事工商业。通过大帆船贸易,西班牙传教士将天主教文化带到中国,也使西班牙及美洲大陆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展的原因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2022-04-11更新 | 3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宋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时期,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宋元之时,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活跃,使生产制造技术有相当的发展。当时多元文化的接触可能也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因素。蒙古颇重视技术人才,每攻取一地,都搜罗名工巧匠。成千成万的工匠,随军队所至,处处有机会接触别处的工艺技术……工匠既有彼此切磋的机会,又因为专业分工,颇可专精。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三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摘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经济发展对宋元文学特点产生的显著影响。
2022-02-24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太守王景在庐江一带教犁耕之法,兴水利,推广蚕织,卫飒、任延等地方官着手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江南的落后状况有所改变。汉末,“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中原大乱,民众深受战争的苦难而四散逃离,而此时“江东沃野万里…可以避害”。北人南渡和越汉、蛮汉融合,加之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遂在东吴政权的有力组织下,通过适当减少农民徭役与赋税,禁止恶吏扰民等措施,促使劳动力与土地的迅速结合,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摘编自杨洪贵《试论孙吴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南宋时,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江淮、两浙、福建等地区粮食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茶叶种植遍及苏、浙、皖、闽、赣等地。太湖流域、福建沿海地区,专业茶农、果农、蔗农、菜农大批涌现。两浙和川蜀地区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从事“收丝放贷”“机户赊账”等业务的包买商也遍布江西、两浙、四川等地。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吴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古代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2021-12-1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外贸海港,宋立国后率先在此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稍后不久,又在两浙路置司;咸平二年,则于杭州、明州各置市舶司,泉州市舶司迟至元裕二年设立。宋人赵汝适在泉州亲自“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在其《诸蕃志》中列出了与宋代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名称超过了六十个。元丰年间,宋政府为保障入港商船的安全及防备走私,开始执行“望舶之制”,专门在广州、泉州等港设置了望检司。两宋海外贸易的规模之大,在市舶司净利收入中可略见一斑。宋初59万缗,治平63万,元祐末41万,徽宗时110万,绍兴年间更高达200万。宋代海外贸易的范围自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确为汉唐所未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它借助海外贸易这一个充满巨大经济利益的平台,吸引着国内外的经济要素不断进入近海区域,参与到近海市场的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为近海市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增长。从1877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经常性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1978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5%。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总体逆差,逆差累计额达381亿美元;90年代(除93年外)基本为顺差,顺差额为486.5亿美元。90年代到我国入世前,我国对225个税率下调,减少和取消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以及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等制度,在出口方面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孙玉琴等《中国对外开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魏晋时期,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

材料二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快速增长,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和北美市场,形成一个世界市场网络。英国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的关税获利甚巨。18世纪后,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纪的《航海条例》,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9 . 关于唐宋时期社会的研究,吸引着不少国内外的历史学家,因为唐宋时代是个特殊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放”应为“被”;“软”应为“轼”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所示政治现象之间的历史联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与唐代相比,有哪些新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长安人口“不啻百万”。城市呈棋盘状布局,由11条南北大街和14条东西大街分割而成。城内拥有108个坊,坊以外有东、西两市……全国和外国的商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京都,兴贩贸易。关于两市的行业,仅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铁行、内行、笔行、大衣行……波斯邸等等。长安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唐肆则“如东市”。

——摘编自子墨《唐代工商业的繁荣与商业城市的崛起》

材料二 据周邦彦《汴都赋》记载,宋京城汴梁市场上有“安邑之枣,江陵之橘,陈夏之漆,齐鲁之麻……无所不有,不可殚记”。宋代的早市“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在潘楼东十字大街,“每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领袜之类,至晓乃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材料三 这场发生在11—13世纪的近代化变革,毫无疑问,并非由西方输入……而是基于中国文明自身的积累和演进,基于中国历史内在的发展动力而形成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长安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长安城相比,宋代汴梁城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材料是如何定位宋代经济和社会变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