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城市的建筑、布局等往往反映时代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1:唐朝长安城

简介:长安城东西两市为工商区,区内店铺林立,开市期间,交易繁忙,热闹非凡。长安是一座国际城市,居住着许多外国人和少数民族,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长安有许多胡人开的酒肆,用胡姬做招待,载歌载舞,招待客人。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2

2:北宋东京城

简介:东京城,日市、夜市、早市相街不断。城内外市场繁盛,街道上,官宇旁,甚至在御街,酒肆、茶楼、食店、名类繁多的商业店铜临街而设,鳞次栉比,幡旗招展。城市居民构成中,贩夫贩妇之类的小市民占多,而且流动小贩也渗透到街头巷尾每一个角落。宋代城市出现了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说书等文艺表演日常可见。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提取两座城市的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座都城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3)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唐宋都城,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2 . 货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60年,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1275年,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规定纸钞“出纳者,虽昏烂,并令收受”,“丁钱田赋,皆可以钞纳”。

为了维护纸币的法定地位,元朝政府规定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制度,若纸钞“稍有壅滞”则“出银收钞”;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1282年和1287年颁布《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规定:严禁伪造,凡印造伪钞之人,一律处以死刑;不准买卖、使用伪钞。 元初,严格控制纸币发行数量,纸币币值稳定。后来由于大量增发纸币,引起纸币贬值。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朱元璋规定“凡钞一贯准钱一千”,而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

16世纪,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后来规定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第一次来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据统计,自马尼拉开港到明亡的70多年间,经此港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元明两朝货币使用的变化。
2023-01-0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交子务、会子务可分别称为北宋和南宋的“银行”。交子务是北宋掌管纸币印刷、发行事务的机关,会子务(会子库)则掌管南宋纸币的印刷、发行。两宋其他金融机构还有:太祖开宝三年,京师设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牒,即日辇至左藏库,给以券,仍敕诸州:凡商人赍券至,当日给付,不得住滞,违者科罚”。榷货务最早设立于太祖乾德二年,在京师和地方均有设立。榷货务承担专卖、现金汇兑等。神宗熙宁五年,在东京设都市易司,后在一些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凡货之可市及滞于民而不售者,平其价市之,愿以易官物者听。”

——摘编自邓高峰《两宋金融机构》

材料二 明中叶后,钱铺、钱庄、账局等专业-信用机构逐步产生,包括汇兑在内的业务经营渐趋多样。至清代,钱庄、商店是经营汇兑业务的主要机构,其以钱票(相当于银行本票)、会票(相当于商业汇票)为主要汇兑工具,已展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及专业性。会票这一现代支付工具--票据的雏形,于清初即已在京师、苏杭、徽州、山西等大市场与商贾之间频繁流通。......票号创建道光初年,几乎全由山西人经营,后延展至其他区域。汇兑业务广设分号的机构建制。清道光30年,日升昌、日新中等著名票号已在20余个城市设立分号35处,至20世纪初期,全国票号经营网点已达百余处,包括设于香港、日本神户等网点,19世纪中叶,一些票号开办了信汇业务,并规定两地收兑银两的标准,同时将汇兑与存放款业务相结合,办理期票贴现。1896年,中国第一家官商合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进入20世纪后,票号则由盛转衰。

——摘编自贺培《中国古代和近代金融变迁中的支付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金融业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相比清朝金融业有哪些发展,并分析清朝票号在20世纪衰落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977 年,北宋于镇州、易州、雄州、霸州和沧州等州“各置榷场”,辽于琢州新城、振武军和朔州城南置榷场,进行官方贸易。后因范阳之战,罢互市。公元988年宋太宗下诏:“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但不久又罢。公元1002年,应契丹之请,恢复互市,置场于雄州。“澶渊之盟”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由朝廷派官员专管,并由当地通判兼管其事,后又终仁宗、英宗两朝。从双方交换的物品来看,宋输出的主要品种有香药、犀角、象牙、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粳糯和书籍等。辽输出的物品有羊、马、橐驼、银钱、布等,羊是其中的大宗货物。宋方严禁私市硫磺、焰硝、卢甘石、水银丹漆,或“堪造军器物”以及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盐、米等项。辽国也同样如此,特别禁止向宋输出马匹。

——摘编自王晓燕《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

材料二 宋朝在雄州 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藉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 代的榷场边贸》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辽时代榷场边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宋辽榷场边贸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
2022-11-0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宗雍熙年间对海外贸易征税的措施是“大抵海舶至,十先征其一”。……宋代市舶征税的基本标准就是粗色和细色。细色是名贵香料、宝石等奢侈品,粗色是纺织品、木材、药材、食品等价格较为低廉的日用品。……宋元时期是对舶货进行物抽分,如日用品、选购品、特殊品和奢侈品等;并按照货物的数量按比例抽分,如宋太宗雍熙年间市舶征税的标准是“十先征其一”,“岁约获五十余万斤条株颗”。

——摘编自贾洁蕊《中国古代市舶征税向海关税的变迁及其财政意义》

材料二   明王朝所处之14世纪至17世纪,正是世界面貌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隆庆帝即位后,他接受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教训,“隆庆改元(1567),福建巡抚都御使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与此相适应,向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征税的制度渐趋完善。

据《东西洋考·饷税考》记载,当时的税收种类有:(一)引税。海商出海贸易,首先要到督饷馆领取文引,这就要交纳引税,实际上就是许可证税。这种税出自船主。起初每引税银3两,后来将原额提高一倍。(二)水饷。这是一种船税,按船的大小向船商征收。往贩西洋的船只宽16尺以上者,征银5两。这实际上是征收的一种出口税。(三)陆饷。这实际上是商品进口税。商船回港后,按船上货物多少计值征税,“以货多寡,计值征输。”例如,万历十七年(1589)每百斤胡椒征银25分。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宋元到明朝市舶征税向海关税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2-11-03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业性农业是宋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新发展,也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商业化与专业户的增加促进了宋代工商业的兴盛和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宋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其中,宋人在造船、指南针、印刷术等方面的成就,直接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前提。北宋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长期为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中原宋王朝与这些北方民族矛盾尖锐,争战不已,使西北丝绸之路贸易进一步编减,宋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因而海外贸易受到高度重视。

——摘编自高莹《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初探》

材料二从专门记录海外情况的著作《请蕃图》《岭外代答》等书中可以看出,宋代进出口贸易规模大、物品种类多,王公贵族与寻常百姓都成为舶来品的消费者。《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初年通过海道进口的货物有400余种。这些舶来品来自日本、朝鲜、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这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022-06-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东晋南朝、唐中叶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虽然还有某些士大夫激于道德上的义愤,对“钱”这个怪物进行挞伐,但是,到了宋代这个时候,“钱”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力量,在社会上活跃起来了,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已经大大地改观了。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钱”具有强大的力量,连诗人的笔触也不得不承认:“有钱可使鬼,无钱鬼揶揄。”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针对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经济渗透日益扩张,民族危机愈来愈深的严重现实,阐明重利是富国救亡的重要举措。如果继续因循守旧,“犹不讲求生财之道,承亟以实利之是尚,吾恐鱼无水死,国无财亡。”他还强调轻利之说压抑人性,扼杀人才,致使国家陷于困境。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人们对钱的看法改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义利观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体现。唐宋时期打破了秦汉一唐前期古典城市的空间布局的限制,出现了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唐中期城市延长了营业时间,到了北宋,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晓市。北宋时草市更广泛,有的草市逐渐发展成为固定的市镇。唐宋时期.涌入城市的人多起来,他们或做生意,或当手工业工匠,城市人口大大多于过去都市人口。与唐长安城相比,南宋的临安城商品经济更加繁荣,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经济文化中心。

材料二   唐宋城市的变化昭示了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城市由隋唐的坊市制转变为北宋的厢坊制,再变为南宋的隅坊制,政府以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城市人口结构在社会不同层面不断进行流动和重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唐宋城市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促使了市民文化的更新,文化趋向平民化、大众化、娱乐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玲《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城市变化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崛起,隔断了中原王朝西北方向的陆路贸易通道,于是东南方向的海路就成了后来的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南方人受传统束缚相对较轻的经济观念,有利于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使得南方耕地面积扩大,稻、麦、茶、桑、甘蔗的种植更为普遍且产量很高,并成为出口产品,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恰逢此时活跃的阿拉伯商人将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积极地向东方开辟商路,于是越来越多的商人出入我国沿海口岸。宋代政府也积极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对市舶官员招徕蕃商的行为予以奖励。

——摘编自曹中原、刘常青《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中国茶叶贸易不断衰退。1889年.福州本埠茶叶贸易的衰落影响着各个阶层官方抱怨厘金或内地茶税减少,当地则失业人数增多,这些成为可能发生骚乱的根源。随着茶叶出口不断衰落,福建省的茶厘、茶税收入大幅度下降。这种情况在茶叶主要外销区域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茶叶外销衰落后,业茶无利,人们为谋生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其他产业上去。他们将茶园改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甚至种上了鸦片,或将茶园改作墓地以牟利。这种状况从茶叶外销著名省区福建、广东可见一斑。

——摘编自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落的社会影响》

材料三   发达国家对农业发展的过度支持和保护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过剩又必然使农产品价格下降甚至使其在国际市场上被低价倾销。在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基本框架内,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必然向减少政府保护和开放市场方面调整。发展中国家则会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削减产品出口税,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适度的保护。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调整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扩大出口的机会,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其农产品生产和整个农业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增加生产资料进口,反过来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消费与生产合理化。

——摘编自娄源功《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世界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退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应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策略。
2023-06-2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汉阴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两浙地区沿海港口市镇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其海洋文化也随之发展。与其他市镇不同,两浙沿海港口市镇的文化生活具有鲜明的海洋特征。“吴人制鲈鱼鲜、鲼子腊,风味甚美,所称金羹玉脍,非虚语也。”“蟹,江湖有之,吴人所嗜。”《宝庆四明志》中也记载了三十七种鱼及二十余种其他海产。在两浙沿海港口市镇中人们信仰多种航行护佑神。如漱浦镇有显应侯庙,曹娥镇江岸立有曹娥庙,上海镇在宋末已建有天妃庙。船只也成为了民众重要的娱乐工具。温州“俗喜竞渡。日俗以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除了赛龙舟,各市镇中还有庙会、社戏等活动。“岁正月几望为灯市,傍十数郡及海外商估皆集。”

——摘编自吴筱倩《宋代两浙沿海港口市镇研究》

材料二   明代特别是明中后期开始,汉口镇商业的发展成绩卓著,在全国的地位日渐重要。其发展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商贸地理格局的变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汉口由于处于长江与汉江交汇的交通中枢,经济联系网络广阔,其地理优势得以转化为商业贸易优势。明正德元年,朝廷将湖广的汉口定为漕粮的交兑口岸,汉口遂成为湖广漕运储存、起运的中心。在漕粮之外,汉口也是淮盐的重要分销地。万历四十七年后,朝廷命盐船改停汉口。汉口盐运、盐行由此而兴。万历时,汉口已有户万家,人口五万。

——摘编自阮晶晶《明代湖北区域商业地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浙沿海市镇的生活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代汉口镇兴起的原因。
2023-06-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