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卷1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
(3)结合材料三,分析政府为了避免出现“举世舍农桑,趋商贾”采取了什么政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吴慧《从商税看北宋的商品经济》等

材料二   下表为宋真宗天禧年间代表性年份的财政收支状况

天禧五年(1021年)财政收支表
品类收入支出单位单价(文/X)
29812974万贯770
粮(五谷)29833458万石400
l1514268万匹1000
306130万匹200
30003458万束20
丝棉23162013万两75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单位盈余
汇总640810633万贯4225

——据李伟国《宋代财政和文献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真宗天禧年间政府财政税收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真宗天禧年间政府财政税收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含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以常用的犁为例,人们在其工作部位安装了“裂(chi)刀”,它能够确保以锋利的裂刀开垦土地,从而使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在农本思想的支配下,赵宋王朝大力鼓励甚至组织农户开垦荒地,“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而且宋代的客户已经被视为与主户一样的国家编户齐民,“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他们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具有迁徙和退佃的自由。客户与地主之间是以租佃契约方式暂时结合起来的经济关系。到了宋代,城市结构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商品交易再也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

材料二   宋代政府常常通过禁榷专卖制度和货币经济的手段刺激经济发展,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就试图通过货币借贷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宋代,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不断渗透到经济领域,朱熹在地方推行由民间组织的社仓,以及义役、书院、宗族组织等。这些公共组织在从事公益事业的同时,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需要经营某些产业或田产,从而形成公共经济,故族产在宋代以来的公共经济中也就占据主要的地位。宋代民营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宋代一些重要行业,如纺织业、制瓷业等,民营规模都超过了官营,在国家专营的冶炼、酿酒等行业中,有的就由民间承包经营,其中已经有很大部分的民营经济成分。

——摘编自王一胜《宋代经济的现代韵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谈谈宋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4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当然也更不存在时间上的限制了。一些大都市还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商业街,有的同行业集中经营,有的则是不同的众多行业错杂相邻。‘……宋代草市进一步发展,国家在那里设立镇这一行政单位,以进行管理,在镇的下面,还设立了市这一行政单位。镇市都是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在宋代广泛出现,有的镇在人口、商业税收等方面,都超过了管辖它的州军的治所城市,它们不是政治中心,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商业中心城市,所以有些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的城市革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欧商业革命相比,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023-12-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设立市舶司,宋高宗反复强调“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特别是“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宋代南海贸易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形成了互补性市场关系。《梦粱录》记载,徐兢使团出使高丽雇用的“客舟”就“可载二千斛粟”,而座船“‘神舟’三倍于客舟”。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材料二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商业因其复杂性而被鄙夷。永乐帝虽派出郑和下西洋,深受儒家“战胜于朝廷”思想的影响,更多是为了“宣扬国威”。加之以海盗活动的增多,海禁政策也就提上日程。明代是一个内敛、封闭的朝代,也是一个政府职能缩减至最小的朝代,自给自足完成后,就放弃了宋元的海外贸易传统。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正是简化管理的体现。明代海禁造成了沿海区域外向型经济面临被扼杀的危险。多亏当地士绅的支持和提供资金,沿海区域航海者才能维持着已经非法的海外经营。

——摘编自赵雅丹《明清两朝中国海洋意识与实践的研究:以海权论为视角》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明代海洋贸易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与明代海洋贸易出现差异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宋王朝在中原王朝中第一次在法令上允许并鼓励本国民众经营海外贸易,东南沿海民众兴起经营海外贸易的风潮。宋朝同时还积极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实行多项激励海外商人贸易的举措。在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巨大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实现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向东南海路的转移。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自此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摘编自黄纯艳《“交相生养”——宋朝经济繁荣胜于前代的原因》

材料二   “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海禁除政治考量外,还涉及“互市”“外贸”等硬性政策规定。从经济内生增长逻辑看,制度专断,市场受抑,民众非自由流动,是不利于当时经济发展的。同时政策缺乏弹性,利益就会缺失,商品经济也随之瓦解。因此,海禁政策从当时看,是贸易与政治的一体化,并且紧密联系。

——摘编自杨国《海禁政策究竟是怎么回事?——从全球化视角看明朝的海洋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023-11-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并重新走向高涨,商品流通的活跃,为市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浙东地区,由于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不足,相应地,经济作物种植和山区林业、沿海渔业则十分发达;地处沿海的越、明、台等府州,盐业市镇十分兴盛;如绍兴府,自六朝以来一直是纸业中心;萧山县西兴镇,位于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与临安城郊的浙江市隔江相望,处于水路交通要冲,商旅往来频繁。从地区发展来看,绍兴府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州府,居浙东首位;从个体发展水平来看,如绍兴府的曹娥镇、渔浦镇、龙山市等,年商税额在1000至5000贯,已接近县级城市的水平。这些镇市实际上充当了与县城同一层次的经济中心地的角色,发挥着将远离州县城市的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的作用。

——摘编自姚培峰《宋代浙东市镇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特征》

材料二到了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流域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浙江崇德石门镇因榨油业的发达,成为拥有数千家的巨镇;嘉善的甘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的庵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些市镇的经济活动,有的已超出地区性的限制,而和全国各大都市发生联系,并在一些丝织业市镇出现了“有力者雇人织挽”的现象。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浙东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浙东市镇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社会流动按其流动方向,划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关于水平流动,多表现在地域和职业方面的流动。如农民摆脱户籍与土地的束缚,“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商人在各地流动,“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山高木秀皆荫及寄寓者。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士人也从事经商,在赶考途中,有“贩盐为事”。垂直流动则多表现在科举制全面展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宋代开始阶级区分不及前代严格,阶级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大。

——摘编自陈静《宋代商品经济与社会流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流动的主要表现,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宋代社会出现的主要新变化。
2023-11-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引起许多学者的共鸣,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学术和文学的变化。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唐宋时期,并非所有一切领域都发生了所谓“变”……实际上,唐宋之际有三个根本性的领域是延续和深化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史领域着眼,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下,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是延续和发展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吃喝穿住等家庭日常生活,变化无多。第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等级授职制总体上是走向深化的;政治系统内虽因科举大盛而产生了社会流动,但就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而言,由荫补入官者(官僚世袭)依然占据了整个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两朝并无质的区别。第三,在思想文化社会领域,独尊儒术的状况也不曾在根本上发生改变。

——刁培俊《“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观点予以阐释。
10 . 宋代商业的繁荣为宋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据有关文献记载:宋朝自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载着中国商人航行在南海上的中国船只,取代了南亚和西南亚的商船。……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②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从材料的呈现方式上,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①②史料的类型,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印证了宋朝商业发展的哪些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