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的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宋代大儒程颐主张:“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朱熹亦认为:“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由此可知,二者的观点(     
A.体现了“六经皆史”的史学思想B.反映了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
C.弘扬了“经世致用”的治学风尚D.强调了士子应借助史实领悟理学真谛
2024-05-2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唐高宗时期编撰的《兔园策府》文辞秀丽、对偶严谨,其内容“仿应科目策,自设问对,引经史为训注”,在士子间广为流传。唐末至两宋时,该书逐渐被人所“贱”视,如南宋方岳诗云:“村夫子挟《兔园册》,教得黄鹂解读书。能记《蒙求》中一句,百般娇姹可怜渠。”《兔园策府》地位的转变(     
A.缘于儒学的世俗化和平民化B.深受文学复古潮流的影响
C.折射出科举取仕形式的变迁D.表明蒙学教育进一步发展
2024-05-2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朱子语类》载“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这反映出朱熹(     
A.掀起儒学复兴B.继承传统儒学C.批判先秦儒学D.创新儒学解读
2024-05-2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陆九源认为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基于这种立场,陆九渊强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的这一理论(     
A.认为教育要循序渐进B.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C.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两宋法制完备,“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以至“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民众因细事小过犯罪者极多。因而“国家素尚宽仁,数下赦令,或一岁之间至于数三”。据此可知,宋代“数下赦令”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B.法律无法得到正常运转
C.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D.严刑酷法激化社会矛盾
2024-04-13更新 | 13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7月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3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朱熹认为《史记》虽然有“仁义”的内容,但“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且关于历史的记载多与孔孟不同。他主张应该“求义理于六经”。这反映出朱熹(       
A.重视历史书写的价值引领B.轻视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
C.强调多角度认识历史事实D.主张格物致知以探求真相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程颢指出:“圣人创法,皆本诸人情,极乎物理,虽二帝、三王不无随时因革,踵事增损之制。”程颐进一步阐明:“夫变易之道,事之至大,理之至明,迹之至著,莫如四时……则与天地合其序矣。”二程的论述(     
A.折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B.蕴含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C.强调了社会变革应顺时顺势而为D.阐释追求天理的正确途径
2024-03-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朱熹在《童蒙须知》一书中要求儿童: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据材料可知朱熹(       
A.践行三纲五常思想B.积极践行格物致知C.注重儒学的思辨化D.重视教化的世俗化
9 .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乃至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和习惯,都被朱熹视为“天理”,但是人可能违反天理,因为各人秉赋不同,有清有浊,如果浊气抬头,天理就被“人欲”所取代,为了弥补人性的这一不足,理学家在方法论上(     
A.强调“知行合一”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主张“格物致知”D.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但他的部分活动却与《家礼》的一些规定不合。如朱熹为母亲治丧,遵从母亲遗愿采用佛法做事,违背了丧礼“不做佛事”的原则。再如他亲人的葬期多数超过了“三月而葬”的规定。这说明(     
A.理学吸收了大量佛教思想B.社会主流价值观亟须重塑
C.《家礼》实践具有灵活性D.乡规民约的基层约束渐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