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绩溪人胡忠在徽州创建了安徽省最早的桂枝书院。此后,这种我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教育组织就扎根于徽州大地,至1906年各书院均改办学堂为止,前后延续了九百年。徽州书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地方官员牵头,民间助资兴建;世家望族为方便族中子弟就读、培养士子业儒入仕举办的各种家族式书院;徽州理学家因讲学和传播理学需要,由讲学者本人或其弟子所创办的书院。其中以歙县紫阳书院最为著名,自1246年创建以来,一直是新安理学的中心。徽州书院以儒家经义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讲授重点为四书、六经。书院大多宗法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采取自主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精华,在古徽州大地上历经几百年的传递与强化,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优良教育传统。

——摘编自姚辉《徽州书院教育研究》

材料二:1898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正式创立。但它真正实施科学教育是在1902年之后。京师大学堂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含法律学)、地理学、农学等共10门课程,另设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缩减了经学课的比重。京师大学堂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学堂于1907年成立了“博物品实习科”,教学使用的模型、标本和图画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体制日臻完备,从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直至行为方式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培养了早期的科学人才,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在传递和运用科学知识上发挥了先导作用。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徽州地区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书院教育相比,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材料二   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
3 . 蹴鞠运动在我国由来已久,白居易在《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中就描写了洛阳市区“上苑”“中桥”一带市民蹴鞠的情形;宋代《东京梦华录》中亦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的记载。据此可知(     
A.蹴鞠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欢迎B.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C.体育活动丰富文学创作题材D.经济发展助推市民文学进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米芾(1051-1107),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同其他三人一样,米芾也曾入仕,也吟诗作画,但他“一日不书便觉思涩”,堪称纯粹的书法家。米芾与苏轼的初交可以追溯到宋神宗时期。米芾《自叙》所谓“遂并看法帖,入魏晋平淡”,便是听从东坡的忠告而改变了书法的风格。元祐二年(1087年),米芾参加了以东坡兄弟为首的“旧党”人士聚会。这也许是米芾与黄庭坚的交往之始。米黄二人交好,在评价彼此的书法时,也是直言不讳,大相异趣,绝非无原则的丑诋。米芾“集古字”是想要“自成一家”,而为获黄庭坚所认可。米芾在评判黄庭坚的草书时也以一已所好加以责难。宋徽宗崇宁年间,米芾在书画学博士一年,出入宫禁,受宠若惊,矫情希旨,近乎装疯卖傻。晚年的米芾以穷改节,曲意逢迎,留下了人格上的污点,但米芾与苏黄的结交也留下了君子之交的佳话。

——摘编自曹宝麟《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


(1)根据材料,归纳米芾作为大书法家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书法界名家辈出的有利条件,并对当时的名家辈出局面加以评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元代的三国戏中增加了很多有才之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中张飞的唱词:“少不的一事无成两鬓斑,恁时节后悔晚。”《醉思乡王粲登楼》中王粲的唱词:“男儿自有冲天志,不信书生一世贫。”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B.儒学始终受高度重视
C.市民文化的日益流行D.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郑午昌先生在他的《中国画学全史)冲指出,“宋人之于画,讲物现以求精妙,尤非定神一精不可”。北宋著名而家韩拙论述道:“凡云、霞烟雾蔼之气,为岚光山色、遥岑远树之彩也,善绘于此,则得四时之真气造化之妙理.一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这反映了宋代(     
A.浪漫主义艺术的流行B.文人推动了绘画理论的成熟
C.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D.绘画艺术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2023-05-28更新 | 34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宋代外患频仍,但诗歌和词赋中一般不会有呼吁和平的主题,宋代文学表现的共识就是国家的尊严、国家的边界、国家的领土都是不可撼动的。宋人石介写了《中国论》,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这表明宋人(     
A.民族意识的强化B.国家意识的形成C.天下观趋向成熟D.重文轻武的传统
2023-05-19更新 | 36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宋朝人常以新体例、新方式对篇幅浩大的历史巨著加以改编。如王当将《左传》改编成传记体《春秋列国名臣传》五十卷,取得"人竞传之"的良好效果;翟汝文将《后汉书》“删取精要,总合传注”改编成《东汉通史》五十卷。这一做法(     
A.体现理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B.促进了史学发展和历史知识传播
C.适应了科举制度完善的需要D.有利于古代文化典籍整理和保存
2023-05-12更新 | 27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文学所集体编写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宋代部分是钱锺书先生执笔的,他在其中说道:“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从多种文化脉络来看,宋代都处于重要位置。

——摘自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稽古·贯通·启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南宋政府在这些地方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宋高宗在位的晚期,市舶司的收入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最高额一倍。由此可见,南宋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了北宋,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学、绘画和学术思想三个方面概述宋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外贸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
10 .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