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500年至1500年的亚洲世界,是大帝国所属之地。德里、北京、巴格达等大都会令人印象深刻(大小更是当时任何欧洲城市的好几倍大),但中型城市的重要性也不落人后。城市生产书籍、工艺品、上好的织品、精美的乐器、珠宝以及科学仪器,整个亚洲世界都需要这些产品。贸易商把古吉拉特印花棉衣、巴格达花砖、哈里发国银币、大马士革刀、中国陶瓷与丝绸等产品带往亚洲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科学上,至少在公元1300年以前,中东、印度与中国才是主要的发明重镇。

——摘编自【美】斯图亚特·戈登《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该学者认为“世界中心在亚洲”的主要依据。为使这一观点更具说服力,除该美国学者的研究资料外,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证据?
2024-05-2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世宗即位(1521年)后,“革锦衣卫冒滥军校三万余人”,重用费宏、杨一清、张璁等勤政、清廉名臣。“以南畿、浙江、江西、湖广、四川旱,诏抚按官讲求荒政”。嘉靖八年“以议狱不当,下郎中魏应召等于狱,右都御史熊浃削籍”,并陆续惩治数百个祸害百姓的官员。四十三年派总兵官戚继光平定福建等地倭患。 因此称赞说,世宗“御极”后“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摘编自[清]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二   1524年,羁押在广州的葡萄牙使团成员维埃拉在撰写的《广州葡因书简》中描述:“中国官员不干事实,除盗窃外,不为当地着想⋯⋯也不爱百姓,只掠夺、杀害、鞭打,对人民施暴。百姓受这些官员的虐待超过受地狱魔鬼的,因此百姓不爱国王和官员,每天都在叛乱,成为强盗⋯⋯人人都思变,因为都准备摆脱奴役,比我说的情况还要坏,他们希望这些在广东的葡萄牙人到来。”

———据[葡]维埃拉《广州葡囚书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史》《广州葡囚书简》对明朝中后期国家治理看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广州葡囚书简》相应说法的成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修筑长城,“控制山谷,扼守高地”“立烽堠,实兵马,辟灌莽,广屯田”。北方各族“求输马与中国铁锅、布、帛互市”,明统治者认为:“朝廷非无马牛,而与之为市,盖以其服用之物皆赖中国。若绝之,彼必有怨心……许其互市,亦是怀远之仁。”后明政府在大同、宁夏、延绥等地设立马市。1571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1939年,春夏之交,日本加紧侵华步伐,国民党爱国将领马鸿宾所率81军,多次打退日军在绥西的进犯,取得绥西抗战的首次大捷,极大鼓舞了西北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马鸿宾在军兵训练班中培养的回汉青年军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汉团结成为英勇的宁夏军队强大战斗力的有力保证。

——周靖程《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史研究》

材料三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19501951195219531954
干部数量798610326118681569316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148.6%196.5%203.6%
少数民族干部数量6271091229423542407
少数民族干部增长率7.9%10.6%19.3%15%15.8%

——王巍《中共少数民族干部问题研究——以建国前后宁夏为例》

材料四   19965月,福建与宁夏建立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在22年间,十批干部援宁。据统计,目前仅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就已实施特色产业帮扶项目97个,带动贫困人口脱贫4321人。借助阑宁协作的巨大推力,不少福建企业进驻到宁夏闽宁镇,不仅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更带动了当地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等几大产业。22年间福建省参与对口帮扶的市县区不断创新帮扶举措,先后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6.2亿元,帮助宁夏盐池、海原、彭阳等十个对口帮扶县区,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培育壮大了种植养殖、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

——摘编自光明日报《22年闽宁协作改变了啥》2018年7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长城的修筑特点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军民积极参加抗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蕴含的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福建援助宁夏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国家倡导东西部对口帮扶的意义。
2024-04-27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卷
4 . 东亚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在这个地区产生的中华帝国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有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不仅影响过去,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未来。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汉书·地理志》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贡见”的记载,说明汉朝已经与日本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了。孔子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中国向周边辐射的儒家文明板块,对周边“蛮夷”之国的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东亚外交圈。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国家间的交往多在相邻的国家间进行,打上区域交往的烙印。

——摘编自邹近《张骞传说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更加成熟、稳定,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制。相互派遣使节,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有时候使节团的规模庞大,少则几 十人,多则几百人,蔚为壮观。朝鲜每年定期向中国派遣使者,国王接受中国册封,使用中国的文字,奉中国正朔,成为中华传统世界藩属国的典型代表。日本向明朝派遣了使者,被永乐帝授予“日本国王之印”与准许来华的勘合贸易。勘合贸易促进了明朝与日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茶器、书籍等大量输入日本,加速了日本国内文化发展。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一直是主导东亚国际秩序的国家,按照东方国家的文化模式建立了一 套国际秩序与规范,即“天朝礼制体系”。中国一脉相承的对外关系史,铸就了睦邻 友好的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而不霸的民族风范。这种独特的民族风范具有 三大基本特征:“止戈为武、兼容开放、协和万邦。”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外交圈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请列举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亚外交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货币经济的持续发展,明中期特别是成、弘以后,社会开始由单一农业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化。此时文化所呈现的特点是:在传统文化衰落的同时,新的文化因素正在潜滋暗长。嵇文甫在他的《晚明思想史论》中说:“晚明时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呈的明霞。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

材料二   明朝长达277年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新旧交替的朝代,具有鲜明的特点。最早对明朝作出评价的是清初的明遗民,他们在病定思痛之后对明朝进行的总结,多着眼于明亡的教训,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致使明史蒙上一层灰暗的阴影。而清初迭兴文字狱,更进一步压制了对明朝的正面评价。清朝统治者组织的明史编纂工作,贯穿着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彰显清优于明的原则,特别是清圣祖为论证“自古得天下莫如我朝”而发布的“面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

材料三   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就在于仁义是不是丧失。清朝入主中原以后,传统的学说、传统的道德、儒家的仁义是不是丢失了?如果丢失了,明清易代就是亡天下;如果没有丢失,明清易代就不属于亡天下,仍然属于亡国,是易姓改号。

——摘编自方志远《明朝为何说亡就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的文化因素正在潜滋暗长”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并分析历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驳斥明清易代是“亡天下”论。
2023-12-0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古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商路,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最早源于汉代,直到唐宋时期才正式形成。茶马古道以马帮为载体,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的纽带……自唐朝的茶文化诞生以后,饮茶之风也风靡全国,茶叶渐渐从内陆向边疆地区扩散,西南地区的吐蕃也在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下迅速爱上了茶叶,并以燎原之势在整个西南大地蔓延开来。为了加强对茶叶的管理控制,唐朝政府颁布了专门的茶马贸易制度,藏族人民以马匹交换茶叶的贸易开始形成,唐蕃古道也在这一时期开通……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发展到宋朝时成为了政府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和平,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均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利用经济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另外,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备注: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

材料三   中华茶文化广泛吸收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强调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内省修行”的一种体现……尽管中华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内敛的自然属性,但是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引,在俄罗斯谈“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论“百年茶之友谊”等,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推广至全世界……茶与茶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跨文化交际最好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人民因为茶而拥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茶味绵长、意境幽远,正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追求,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摘编自熊李力《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茶马古道在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明代除茶马贸易外“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的其他措施。
(2)“茶”两大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后分布区域增长更为迅速的“茶”发音系统。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华茶文化“自然属性”的内涵。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外交布局上的特点并列举“以茶叙事”的“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于汉武帝时始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后四城城址虽间有改动,但最远不超过40里,可以说西汉中叶人士选择城市位置的知识和能力是相当高明的。自西汉初建四郡,历经隋唐而至于明代,河西在阻隔祁连山南和合黎山北游牧民族的交往,确如有关王朝所望,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这几个城市也能绾毂其间,使往来无所阻碍。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第九讲“河西与敦煌”

材料二   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

材料三   



(1)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的背景。
(2)结合西汉至明代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要求:整体论述或任选某一时段,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单科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对南则开通西南夷,对东南与岭南地区用兵,把王朝的版图重新回复到与秦王朝大致相当的规模。这种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亦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生长提供了现实政治条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 明朝延续了元朝的一些政策,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鉴于西藏地方的实际情况,明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在整个明朝都延续了这种政策。到清朝时期,清朝中央对西藏的治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藏地方在历经固始汗家族、噶伦时期、颇罗鼐家族的统治之后,格鲁派也逐渐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教大权。同以往其他教派相比,宗教参与政治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中央政府将权力全部下放给格鲁派。

——摘编自秦红利《元、明、清时期西藏地方“政教联合”制度探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武帝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政治地理格局上”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对西藏管理与元朝的不同之处,指出“清朝中央对西藏的治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表现。
2023-09-28更新 | 16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南地区位置图

中国西南地区紧邻南亚和东南亚,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其由众多山脉、高原、河流和湖泊组成。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等山脉交汇于此,形成壮丽的山峰和峡谷,蕴含了丰富的水力、矿产、动植物、地热等资源。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影响了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塑造了不同民族群体的定居模式和生活方式。高山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而低地和盆地则适合农业和贸易发展。

——摘编自方守永《西南边疆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关系及其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秦汉至建国后西南地区发展史

时期

西南地区发展情况

秦汉至蜀汉

秦代开发了四川,汉代打通西南夷。许多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各自独立生活。

唐代

设置剑南节度使,中央没有充分掌控;吐蕃、南诏政权深入,并容纳汉族移民。西南中国一方面自成局面,另一方面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比较密切。

明清

一方面延续着过去的土可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断改土归流,逐渐将原本汉人不多的西南部,转化为交通要道上几乎由汉人占满,只有山地和谷地留给土著居民的局面。大力推进以儒学教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活动。

抗战

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工业内迁,“高端移民”进入云贵,同时在云南布置重兵,借由滇缅公路为抗战中国“输血”,西南转而走向中国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建国后

三线建设将诸多产业和国防设施迁入西南。高铁路线的铺设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打造了地理空间和数据空间的连通,西南部不再是崇山峻岭中自成一局的地区。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增进对集体、民族、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许倬云:《经纬华夏》,第219-223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南地区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说明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治理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央政府经略西南地区体现的治国理念。
今日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帝国与后金的辽东战事成为朝野热门话题的时候,袁崇焕每遇退伍老兵就好与其谈论边塞兵事。久之,就成了官场中的辽东通。他也认为自己有守边关之才能。

1621年,在辽东布防的袁崇焕反对保守谨慎,主张在山海关外第一卫驻军,同时新建宁远城,以便有效保证关外数百里国土。1625年,高第经略辽东放弃原有宁锦防线,袁崇焕愤怒声言:“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3月,努尔哈赤在孤悬山海关200里外的宁远城下与袁崇焕兵戎相见。袁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官兵感动,全城军民同仇敌忾,在宁远城下大败后金。时人评曰“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袁崇焕借机重建宁锦防线,布防抗清卓有成效。

其去世一百五十多年后,清乾隆帝评袁崇焕“素与我朝为难”,但毕竟“忠于其君”,可惜无人嘉勉“深可悯恻”。清末梁启超写下《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以“生死系一国存亡”之语为袁崇焕盖棺定论。

——摘编自郭晔旻《名将诞生——宁远与锦州的光辉时刻》

(1)根据材料概括袁崇焕“布防抗清卓有成效”的原因。
(2)乾隆帝与梁启超对袁崇焕评价的侧重有何不同,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