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 “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 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 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 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 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

——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
2 .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下表是元明清三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表

元朝明朝清朝
西藏设立①册封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管理人士。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②;颁布《钦定内善后章程》。
蒙古设行省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平定葛尔丹叛乱;设盟旗两极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3)结合所学,填写材料三①和②处的管理机构名称。并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两代在蒙藏地区管理上的共同点。
2023-03-07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国情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别较大,中央政府要对之实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元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它“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疆域“有难以里数限者”。以今日地理来说,帝国的势力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越南、泰国北部,东南至海而达澎湖,西至东欧和西亚。在这样大的国土内,政治、经济情况当然差别很大,元朝统治者便采用多种形式来实行管理。

——摘编自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改土归流源于明朝。清朝建国初曾对部分土司改置为流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苗民以弃暴归仁,奔诉永顺司,此时皆言为保靖宣慰司管辖。至四十二年,始皆输诚纳粮,设百户、寨长。雍正五年三月,湖北总督傅敏“会同黔省预筹擒捕不法花苗(土司)”。九月,清兵进入湘南,收吐司之权,对其家属作出安置,改土归流付诸行动。十一月,官兵抵达桑植境内,地方土(民)、苗(民)载道欢迎,土司缴印归诚,改土归流进展十分顺利。

——摘编自周妮《清代湖南“苗疆”改土归流时间与秩序考论》

材料三   土司制度作为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曾维护着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原生性和多元性,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2024-03-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北是影响中国历程的一个关键地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处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又是进入中原的诸多民族的故乡,更重要的,又是多个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使得东北地区的历史具有独特性,为其他边疆地区不可比拟。明代的东北,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明政府实行“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的政策,又在元代“站赤制度”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广设驿站,增辟水陆交通线,使东北地区的交通线纵横交错,形成为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并与内地密切联系,使东北地区成为明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

(1)指出以东北为“龙兴”之地的三个王朝,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的举措和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之末,俄军东侵至外兴安岭西麓时,乃为强大清军所遏阻。一战之下,俄军挫败,乃有中俄《_______▲_______》(公元1689年)之签订。该条约之主款厥为两强以外兴安岭为界,划疆而治。俄人之陆路东侵至此乃告一段落,双方相安无事者凡170年。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俄人乃撕掉条约,进占我东北,强据我海参崴,改名俄属“镇东港”,从此为患北方,至今未已。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对应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签订的意义,概述近代俄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实。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的疆域范围在历代统一王朝国家中不算广阔,但其采取的移民实边、兴办学堂、开设科举等积极的边疆治理举措,取得了较大成功。就移民实边来说,据历史记载,移民云南的便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派遣大亚的驻军到边疆就地屯垦屯耕。战时拿起刀枪御敌,平时举起锄头种粮,不仅筑起了一道边防防线,也使曾经的不毛之地留下了万顷良田。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自康熙至道光,台湾府、厅、县志修成且保存至今21部,另有私人纂修志书多种。其中,有关台湾收复后社会变化的记载随时间推移而增多。如乾隆年间《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台湾由“不粪种”“种植后听其自生,不事耘除”,到“生齿日繁……勤耘耕、浚沟洫,力耕不让中土”,而雍正年间《台海使槎录》等志书亦载台湾少数民族从“无田器”,到“耕种加牛车犁耙与汉人同”,以至“礼节近亦渐学汉人”,“骎骎乎有中上之习”。

——摘编自柳浪《清朝台湾地方建置与方志编纂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清移民实边在边疆治理中的历史作用,若将材料一作为史料用于边疆治理研究有何局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台湾收复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3-12-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在南部边疆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的办法”。列举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两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2023-12-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第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所示史料均反映明代中后期社会情况。

史料史料   出处
“浙江钱尚书治第时,多役乡人,而砖凳亦取给于彼”明代文林《琅琊漫抄》
“吴中士大夫田连阡陌,受请寄,避徭役,贻累闾里,身殁而子孙为流佣者多矣”明代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态度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
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达至太监,太监乃至御前”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无白银田二百亩矣”。“又贫生无力完粮,奏销豁免。诸生中不安分者,每日朔望赴县恳准词十纸,名曰‘乞恩’。又揽富户钱粮,立于自名下隐吞。故生员有‘坐一百走三百’之谣”明代范三廉《云向据目抄》
清代顾公燮《丹午笔记》

材料二   针对一条鞭法,襄阳李公曰:“以各项银差并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仍宜民哉……”而黄宗羲则说:“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襄阳李公、黄宗羲对明代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下表是元明清三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表


元朝

明朝

清朝

西藏

封授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蒙古

设行省

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盟、旗两级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3例)
(2)结合所学,填写材料二表格中①处的机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两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
2023-11-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于汉武帝时始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后四城城址虽间有改动,但最远不超过40里,可以说西汉中叶人士选择城市位置的知识和能力是相当高明的。自西汉初建四郡,历经隋唐而至于明代,河西在阻隔祁连山南和合黎山北游牧民族的交往,确如有关王朝所望,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这几个城市也能绾毂其间,使往来无所阻碍。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第九讲“河西与敦煌”

材料二   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

材料三   



(1)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的背景。
(2)结合西汉至明代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要求:整体论述或任选某一时段,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单科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以前,中国南北方曾长期处于阻隔的状态,南北对立、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都十分严重。统一之初,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炀帝曾驻守扬州,对江南的富庶有深切的感受,他意识到: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问题,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由于北方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这些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随着帝国大一统的形成,开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摘编自邵金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述论》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与隋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的路线走势有何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元朝重新开通运河的主要目的。
(3)元朝大运河的河道走向也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简要阐释明朝的都城选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