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

     1963年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 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何尊高38. 8厘米,口径28. 8厘米,重14. 6公斤。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记录了天子对于宗小子何的训语之辞,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高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祷辞,即“宅兹中国,自之又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是周王朝开国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
(1)指出上述材料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说明该史料研究的价值。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 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构成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名称。说明该制度建立的影响。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 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3)依据材料概括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 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 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4)依据材料和所学,对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进行简要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清政府专门设立了两江总督并增派淮阳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员进行协同管理。顺治帝后期,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如下图。


材料二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致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年间,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先后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拆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政府对江南省的拆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边疆治理上与唐代有所不同,即在边疆地区不断推进边疆内地化,行政管理上在一些重要地区往往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省、县,并任命流官,形成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的特点。在经济开发上,加大开发力度,赋役税收“比之内地”。交通上,不断开辟新的路线,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

材料二   清朝前期边疆地区的治理

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北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新疆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族地区实行改制的伯克制度,游牧的哈萨克人、布鲁特人和哈密、吐鲁番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度。
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
西部及西南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东南台湾和海南岛实行郡县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治理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停滞了吗?

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产量一览表

项目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5.723.856.427.210.7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95110120154140/343155/337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205.39591.4415.8889.321749.452385.882340.97

(说明:140/343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中国、西欧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明清间美洲白银经菲律宾输华数额(万/比索)

——摘编自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

材料四: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1770-1831)说:“这个国家今天的情况和我们所知道的古代情况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没有历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反驳材料四中的观点?
2022-12-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大批汉人被流放到黑龙江的奴尔干城一带;并在蒙古地区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屯田,在漠北蒙古设岭北行省,调动大批蒙古人、汉人、南人在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梅海等地屯田6万多亩;在云南(原大理国属地)设云南行省,汉人张立道做劝农使时,“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并介绍内地养蚕植桑的经验。

——摘编自齐涛《古代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雍正帝为进一步巩固对广大西南地区的统治,在改土归流的基础上推行一系列开发政策。雍正帝在灵活处理土司、土官问题后派遣了一批忠诚、廉明、吃苦的流官以安定局面。针对土税繁多且杂乱的现象,雍正采取轻收、划一赋税,按内地“摊丁入亩”征收。雍正还在西南地区丈量土地、鼓励开垦,对大量无主荒地或生荒地,发给牛种、给予银两、分给房屋,鼓励垦种。官府在改流区发展水利、设置水利专官,开发水路交通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清廷在苗区组织苗民修筑公路,北达四川,东入贵州。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普遍开设学校,批准各州县科举之名额。

——摘编自启智《清史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政府开发边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雍正帝开发西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2

3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历史地图册》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三幅图各自所对应的历史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3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奠定国家疆域的主要举措。
2023-02-1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政策折射出古人的天下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除具有“中国即世界”的地理特征之外,还浸透着古代中国人由衷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唐代李淳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1)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材料二叙述中国古代的天下观,试从开疆拓土的角度,用2—3个朝代经略边疆的史实来说明中国古代是如何巩固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2-10-27更新 | 4055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清朝形势图(1820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及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义。
10 . 我国古代的边疆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狩二年,长城从令居修到了酒泉郡。元封元年,长城又从酒泉郡修到了玉门关,并建造了观察敌情的亭障。太初三年,又做居延塞以伸展至酒泉郡。……所建亭障耸于高岗,起伏且错落。李广利……调吏士数百在轮台及渠犁屯田,积蓄粮食,以供汉帝国使者之用。

——摘编自朱鸿《英雄在线: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和捍卫者》

材料二   唐朝建立,正值突厥势力强盛。东突厥政权连年发兵,侵扰唐朝北部边地。一部分朝臣提出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唐太宗明确表示反对,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贞观三年冬天,唐太宗以颉利可汗背信援助梁师都的地方割据政权为由,命李靖讨伐东突厥。贞观四年,唐军大胜突厥。

——摘编自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

材料三   在封建社会,国家化指中央王朝自上而下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的一体化整合过程。改土归流之后,新设州县土民争相纳赋、当差、入学,土民所修宗谱的族规、族训中,输国赋”“急赋税等都是最为常见的条款。土司制度之下,土司辖区各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区隔,清王朝在改流区大力推动儒家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播,但并不要求在具体文化内容上整齐划一。以儒家文化精神为内核、多元文化内容并存的一体多元新文化模式逐渐确立。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与区域社会的国家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治理长城沿线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讨伐东突厥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安定北部边地的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概述清代改土归流的阶段特征,从“国家化”的角度,说明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②指出清朝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概述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022-06-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