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由于受地理、民族等诸种因素的限制,中央王朝的势力一度难以深入广西地区特别是广西西部地区。封建王朝通过权衡利弊之后,因时制宜地实行“土司制度”,但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土司制度腐朽没落的弊端日益显露,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仇杀,争夺不休”。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开始在广西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其中,除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雄才大略和封建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等外因颇有关联外,广西壮族土官的残酷统治极大地激化了土官与土民之间的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性”也为中央在广西本土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提供了“契机”。雍正皇帝曾说:“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封建统治者与时俱进,权时以行,果断地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最终实现对土属地区的直接统治,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极大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版图。

——摘编自蓝武、廖玉连《清代在广西尖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本土因素及其影响棵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初年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初年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在南部边疆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清代的边疆政策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历史上的羁縻政策、和亲政策到清代军府制、盟旗制、满蒙联姻等政策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经营,清代的边疆地区包括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这些地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得清代边疆政策具有多样性。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图2、图3是西周、秦朝、清朝三个历史时期的形势示意图



图1西周形势图

图2秦朝形势图

图3清朝形势图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西周、秦朝和清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的演变趋势及意义。
5 . 图甲、图乙、图丙是古代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疆域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依据甲、乙、丙三幅地图西北方位的信息,判断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分别说明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措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王朝大规模地移民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始于秦朝。秦始皇首先对新拓“河南地”重点开发,“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或谓三十四县),临河,徒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1年,又“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两汉加大了开发力度,尤以西汉武帝时最盛,以河套、河西地区突出。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有计划地大规模移民,并鼓励、扶植内地贫民自愿前往耕植和屯田;二是采取强制手段,发罪犯及其家属屯边;三是大规模推行军屯。

——摘编自陈子舜《我国历代王朝开发和治理边疆的方略措施》

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大边疆开发力度的目的及其与秦朝移民实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7 .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

——摘编自赵明畅《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三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迷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并简要阐述其意义。
8 . 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包括边疆民族。为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元朝在距行省较远的路、府、州、县所辖区域内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并建立了从首都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元朝还实现了对吐蕃地区的直接管理,并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管理系统。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为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军队戍守的同时还进行屯田。辽阳行省是东北边疆的主要管理机构,下设71府,对境内的女真族等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针对西北边疆的情况,除了设置军政机构、建立驿站等举措外,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如通过册封、联姻等笼络畏兀儿首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在此思想指导下,清朝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内外一体治理……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

——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边疆治理的历史启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天下观念把 “中国”定位为至高无上、至大无外的中心。中国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中心”,也是文化意义上的“首善之区”。在统治疆域上,历代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区域为核心区域,但同时通过朝贡、羁縻、土司、册封等机制吸纳周边的藩部或属国,天下体系长期呈现为一种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状态,中国的“内部”与“外部”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等

材料二 从 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中国社会对于世界秩序的认知发生了颠覆性改变。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伴随着中西方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撞击,现代地理学开始在中国得到普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学习科目。在晚清知识分子编写的地理教科书中,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得到了新的呈现。首先,其强调中国并非世界之中心,而只是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一国。其次,晚清地理教科书明晰了中国的领土范围和边界:西界“距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东界“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界“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北界“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论证传统中国疆域的治理特征。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传统中国疆域治理与近代中国疆域治理的不同点。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疆域变化的历史意义。
2021-12-24更新 | 299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