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结合中国古代各朝代疆域图,归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的阶段特征。
(1)结合秦、汉疆域图指出这一时期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的阶段特征。

(2)结合西晋、唐、宋疆域图指出这一时期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的阶段特征。

(3)结合元、明、清疆域图指出这一时期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的阶段特征。

(4)结合秦-清疆域图指出中国边疆六个方位是怎么逐渐稳定下来的,进而概括六方位疆域特征。
2022-08-22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 . 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春秋时代还属于 “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一体)“华夷一体”的认识出发 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回疆则例》等法规。在地方,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为盟旗;在新疆多年武力征服下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在东南,台湾收复后设府隶属福建省。同时清朝统治者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赐爵、满蒙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相应要求。

材料一   明前期,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具有积极的国家职能,……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内社会经济繁荣、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等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使中国直到15世纪依然在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之中。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明代强大的皇权也如同历代皇权一样,既不能解决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不能消除封建统治的种种痼疾。

材料二   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特创的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度推行。极大提高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办事效率。在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时,人们总要提起它在奠定中国近代疆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杰出贡献。这与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直接关联。而为贯彻其统治意图所设置的机构和制度,则起着保证的作用。尽管如此,作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而建立起来的那套制度。在中国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毕竟已走向没落,……专制残暴和排他性的窒息封闭,官场腐败、保守僵化也缠绕在一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央集权制在外交方面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创举。阐述清朝在处理边疆问题时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4 .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统一的深度上,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也突破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政策的思路。清朝追求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从中央到边疆各地区对边疆各民族进行直接管理,以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有效的边疆政策取代了历代对边疆民族的松散的羁縻政策。这些都加大了清朝统一边疆的难度。

——摘编自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材料二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据(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

材料三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从社会经济结构角度看明清农业发展的历史局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英国使团对清政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并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概述清政府对此的回应及对中国的影响。
2023-12-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

——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民族的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统”,强调一统于周礼。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火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

材料三   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都注重在边疆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且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指出孔子面对这一新形势而提出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况其核心观点。结合汉、唐和清朝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如何行使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提炼中国古代王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023-12-2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国家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共同构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思想中关于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天下的思想,不过是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从先秦时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而构成天下的主体民族——“华夏自身,就是在中国从部落联合体社会向初期国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由众多的部族和民族通过中原化”“华夏化而共同形成的。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材料二   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刑楚、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戒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丰,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雍正帝编纂《大义觉迷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华夏”的认识。结合所学,概述先秦时代“华夏”的形成和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雍正的民族观,结合所学,概述“我朝”使“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的史实,
2021-02-05更新 | 19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年间,清廷重新统一台湾后,并没有戮杀郑氏。鉴于投降官兵的顾虑,施琅上书建议朝廷就地安置,获准。面对朝廷对是否在台湾驻军的分歧,施琅等人则以实际调查为依据,提醒朝廷重视台湾的地位,这为康熙帝最终决定让清军留守台湾起了关键的作用。清廷在台湾设立府、县机构之后,又适时地采纳地方官员的意见,在台湾地区轻赋薄税。加上此时海禁解除,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使得妈祖信仰(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为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

——摘编自陈丽萍《施琅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汇集了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摘自《中国档案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时期清廷治理台湾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你认为《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有何现实价值?
2024-02-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

----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


(1)指出材料一中A、B所示地区(如图)的政权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意义。
2023-12-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