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边疆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上生活在边疆地区的众多部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实践中创造了统一边疆地区的不同模式,大体可归结为三种,其一是以和平方式完成统一;其二是由间接管辖到直接管辖;其三是以武力实施统一。17世纪后,在古代中国内边防务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变化的形势,清朝统治者仍沉迷于以治理“内边”为主的边疆政策的传统中不思进取,致使清前期边疆政策的辉煌成就很快成为明日黄花。清后期边疆政策的全面破产,成为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1865年,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1871年,沙俄公然出兵新疆,武装侵占了伊犁地区。1875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规复新疆。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次年收回了伊犁。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并指出清代后期边疆政策破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时期治理新疆的手段,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2022-12-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

时间事件
1653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摘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及其共同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文明统一和连续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1-12-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孝文帝的全面封建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清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实施“因俗而治”治边政策的最后时期,同时也是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实施的重要阶段……不断密切边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不断消除边疆在人民认识上的落后印象……关于清朝统治者采用何种治边方式,这不仅关系到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与政权的长治久安休戚相关。

——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阐述其意义。
2021-12-1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周边各族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材料三   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并归纳其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说明清代在民族政策上的“有所创新”,并简析清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把赋税制度作为统治西南土司地区的经济手段,同时也作为考量土官对中央王朝是否忠诚的标志之一。清代继承元明政策,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土司制度后,按土司领地大小、人口多少、出产情况,规定了差发贡赋。赋额参照明代而定,并有所增加,但遇天灾、战争或朝廷为表思宠均有赋税减免的情况。赋税征收过程中,根据西南土司地区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灵活调整赋税征收时

间和税率,米粮与钱银交互使用。对征税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腐败行为也作了比较详细的防范规定。除缴纳赋税之外,西南土司地区还需向中央政府纳贡,贡是土官的自觉行为,无定额,可得到回赐。清代西南土司地区的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发展,使中央王朝对西南土司地区的统治较前深化了一大步

——摘编自党会先《论清代贵州土司地区赋税制度推行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西南土司地区赋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西南土司地区赋税制度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形势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清前期边疆治理的部分措施

地理方位具体措施
东南地区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布政使司
东北地区①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1】划定东部边界
西北地区1757年击败【2,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1762年在新疆维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
西藏地区①清初册封达赖和班禅
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1)观察如图,分别写出图一、图二所示中原王朝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其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时分别采取了哪些方式?
(2)阅读材料二完成填空【1】【2】分析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受到了哪些威胁,并用史实举例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前期边疆治理措施的意义。
2022-11-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郑克臧继位。康熙帝认为时机成熟,决策进征台湾。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施琅亲统水师大军进军澎湖与郑军决战,大获全胜。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时又进行和平招抚,封郑克爽为汉军公,其他将领部属也都分封重用。收复台湾后,有大臣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国”,康熙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与合理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
8 .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政策折射出古人的天下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除具有“中国即世界”的地理特征之外,还浸透着古代中国人由衷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唐代李淳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1)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材料二叙述中国古代的天下观,试从开疆拓土的角度,用2—3个朝代经略边疆的史实来说明中国古代是如何巩固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充满了文化宽容气概,跨越国界的贸易远远超过了汉朝的盛况,与周边或远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跃上了新高度,表现出对外来文明异乎寻常的欢迎与接纳。唐文化特别是盛唐文化的繁荣昌盛,仰赖于一种各种积极的文化政策——“立足于我、夷为我用”,这是必须以充分的自信心为底蕴的。……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中国历代所谓“边患”,皆起自东北、西北和北部的“三北”地区……历代继承秦制,皆以长城为屏障,固守“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因而限制了国家的真正统一。清朝摒弃历代的传统政策,主要是从圣祖(康熙)开始,废长城而不用,撤长城之防御,在“中外一家”思想的指导下,长城内外各民族形同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大一统”,开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崭新局面。

——李治亭《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立足于我、夷为我用”的角度,概述唐太宗在这方面采取的政策或措施,并用一句话归纳这些政策措施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开创“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崭新局面”而在“三北”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
2021-03-3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建立后,西藏先后出现蒙、藏贵族之争,准噶尔军攻占拉萨、阿尔布巴叛乱、珠尔默特叛乱等,雍正六年正式设立的驻藏大臣,也有被杀害的。乾隆五十七(1792年),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在藏族人民支持下,将入侵的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全部驱除出境,廓尔喀王请降。乾隆帝曾指示福康安,一定要妥立章程,以改变西藏各项制度废驰,噶伦与地方官员舞弊、擅权的状况。于是,福康安与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官员共同议定了《藏内善后章程》。章程确立了著名的金瓶掣签制度,即由驻藏大臣监督认定每世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废除过去由降神喇嘛指定灵童的办法。章程还规定,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监督办理西藏事务;西藏军政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拣选,升迁赏罚也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西藏涉外事务集权于中央,统归驻藏大臣管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乾隆时期颁布《藏内善后章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颁布《藏内善后章程》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