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文学作品不仅蕴含作者的情感,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唐)《法曲》

材料二: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百夫长,古代军队百人左右队伍的军官)

——杨炯(唐)《从军行》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宋代以来的民间俗语

材料三:吴用前往石碣村游说阮氏三雄,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

——据《水浒传》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材料二反映出唐宋两代军人地位明显不同,这也是时代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这两个时期加以说明。
(3)据研究,明代中后期,白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材料三中梁山好汉豪爽使用银子的情节却在《水浒传》多次出现,请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你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2023-11-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所示史料均反映明代中后期社会情况。

史料史料   出处
“浙江钱尚书治第时,多役乡人,而砖凳亦取给于彼”明代文林《琅琊漫抄》
“吴中士大夫田连阡陌,受请寄,避徭役,贻累闾里,身殁而子孙为流佣者多矣”明代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态度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
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达至太监,太监乃至御前”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无白银田二百亩矣”。“又贫生无力完粮,奏销豁免。诸生中不安分者,每日朔望赴县恳准词十纸,名曰‘乞恩’。又揽富户钱粮,立于自名下隐吞。故生员有‘坐一百走三百’之谣”明代范三廉《云向据目抄》
清代顾公燮《丹午笔记》

材料二   针对一条鞭法,襄阳李公曰:“以各项银差并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仍宜民哉……”而黄宗羲则说:“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襄阳李公、黄宗羲对明代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明中期以后,“伶人士人化”倾向愈发明显,一部分士人参与戏曲编排、登场串戏,甚至科举落地后以曲谋生,走向优伶之列;一些伶人主动向士人靠拢,开始具有其甚至超越士人的品格风范。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A.制度变革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B.戏曲艺术与国民文化素质的关系
C.世俗文化与主流思想变迁的关系D.商品经济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嘉靖九年(1530年)正月,兵部尚书李承勋上言,希望皇帝“思小民衣食之孔艰,皆以重本抑末为主”,明世宗“嘉纳其言,下所司议行”。这表明当时(       
A.统治阶层否认工商业的价值B.人地之间矛盾较为尖锐
C.传统民本治国理念得到传承D.政府注重对小农的教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清代,关公戏在宫廷和民间的舞台上纷繁热闹上演。宫廷大戏《鼎峙春秋》10本240出中,关公戏就有55出,涉及的剧目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云长义勇辞金》《华容释曹》等,民间剧目更是繁多。这说明关公戏(     
A.促成了教化思想体系的形成B.蕴含着统治者与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
C.发挥了治理国家的主要作用D.成为民众价值判断的标准和理论依据
2024-01-28更新 | 30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江南瘴疠地,九州之隅角”到“苏湖熟,天下足”,乃至江南“富甲天下”“衣被天下”,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大体而言,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变后,江南逐渐完成了这一历史形象转变。

——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材料二   明代,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可谓“乡间隙地,无不栽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弃稻栽(棉)花”。以致曾经“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至明代“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即使是产米之都的苏州,也多依赖湖广之粮。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他们多接受雇主的工钱,同雇主的生产相结合,为雇主生产,增殖其价值。此外,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
7 . 顾炎武主张,史学研究要彻底地贯彻价值中立原则,绝对不能以政治伦理的需要而改变历史,甚至歪曲事实。他提出历史学具有三大功能:首先是“鉴往训今”,即总结历史经验;其次是“引古筹今”,即吸取经邦智慧;最后是“稽天成德”,即不断完善世界历史文化。据此可知,顾炎武(     
A.推崇格物致知B.强调知行合一C.提倡经世致用D.否定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A.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传统,荀子则主要发展了孔子的礼学传统。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学,实际上是以礼学与礼教体系为核心的官方儒学,它把社会秩序文明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从而发展出一种封建性很强的权威主义思想体系。而儒家的仁学体系和传统,则主要被一部分正直的封建官员及在野的儒者坚持。仁学精神集中代表了儒家人文主义和民本主义的价值理性,而礼教体系则主要代表了儒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工具理性,突出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专制主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孔子思想中统一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异化,在这种条件下,伦理道德便由人性的家园蜕变为人性的桎梏。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能在封建社会长期维持统治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蜕变”的表现及其政治意义。
2022-11-2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也是思想家们对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反思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思想文化领域更是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其中李贵强调“理气”观否定了绝对的“一”和阴阳二气之上的“理”的存在,直接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本体论;他还要人们恢复“真心”、做“真人”,他的“生知”说从抽象的人的观点出发,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和先天决定论,大胆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黄宗羲则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则在学术思想上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努力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认为“天下为器”,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考察研究认识,一切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具有启蒙和深刻的启迪作用,但是由于清王朝的种种压迫,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主流。

——摘编自卢智龙《明清启蒙思想家之主要思想探析》

材料二   与彻底的革命性和理想远景的强烈渲染而著称的法国启蒙运动不同,英国启蒙思潮则显得温和,带有其特有的经验论色彩,而其后的德国启蒙运动则更着力于弘扬其民族精神,对整体性和内在精神因素要更为关切;同样,也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同为启蒙理想的组成要素或具体体现形态,彼此之间并不遵循同一种逻辑,也往往相互冲突,因为不同阶层所诉求的目标必然相互差异,作为思想代表的思想家由于其立场、出发点不同,所借鉴利用的资源不同,便会提出不同的主张。

——摘编自储昭华《启蒙的自主性与明清思想的定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进步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启蒙思潮的特点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