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等为实用内容。国子监是中央官学,其文化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及本朝律令等。明代北京国子监的藏书,除字贴外、有藏书54种,其中各朝所颁的8种、儒学著作18种,子书6种,史书22种,没有一部属于算术类。府、州、县、卫的教育内容,大致与国子监相似。社学教学内容有《小学》《孝经》《论语》《春秋》等及皇帝圣渝,还有简单的书算课程。私塾里的启蒙教材仍然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很少有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材料二     1895年春,严复发表《论世变之亟》,文章指出中国要图强,更重要的是要"治本",即引进西学以教育民众。1896年,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阐述兴办近代教育对救国图强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方今万国“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教育救国主张已成甲午之后朝野上下许多人的共识。《辛丑条约》答订后,帝国主义国家鉴于以武力不能征服中国,打着“扶雄中国之文明,少仁尊爱主义”的名义,通过教会纷纷在华创办学校。实际上是“代利炮坚船之用”。教育救国论者强调兴办教育更重要的是“今我同胞欲纳吾种族而跻于优胜不败之地,以与欧美民族相颉颃而超越之”。

——摘编自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一卷)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得到并通重视。1955年,国家将现代标准汉语的名称定为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1956年,国务院颁布     《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普通话,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2021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指出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教兴国的认识。
2023-02-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国内外历史学家的意见,所谓“全球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当时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仅邻近国家要与中国保持传统的朝贡贸易,或者以走私贸易作为补充,而且遥远的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它们在亚洲和美洲的殖民地都要卷入与中国的远程贸易之中,使以生丝与丝织品为主的中国商品遍及全世界。在这种贸易中西方国家始终呈现结构性贸易逆差,不得不用大量货币——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致使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信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的流动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兴起。恰好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新的时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展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到2010年,中国在超越日本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摘编自郑必坚《新时代中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朝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条件,并概述中国如何“抓住了新的时机”。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古今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