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明朝农业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做法,这些做法1573~1620年汪应蛟在葛沽、白塘一带用种稻洗盐法改良盐碱土;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出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基塘;1613年福州一带实行双季稻与冬麦轮作的一年三熟制;1630年江南地区推行棉麦套作和棉稻来年轮栽;17世纪初期耿荫楼创造“亲田法”,按年逐步培养地力。这些做法
A.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诞生
C.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D.说明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2022-04-0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2 . 明朝,江南农村地区“多系计亩收租。其租额之多寡,系各视其田之肥瘠及彼处斛、秤之大小而定,亦属历来相沿之旧额。虽更换业主,佃户总照旧额立约输纳,其额亦人所共知”。这反映出在明朝的江南农村地区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租佃关系得到规范D.传统农业模式难以打破
2022-03-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我国的情况,这些农作物的传入
农作物名称传入情况
玉米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秘鲁,16世纪70年代,从中亚沿丝绸之路引入中国,19世纪以后,玉米种植出现了“遍山漫谷皆苞谷”的景象。
甘薯原产于南美洲,主要用作蔬菜、粮食。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省都已有甘薯。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地。1650年左右传入中国,由于耐寒、耐旱,在我国南北得到广泛种植。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C.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D.推动了经济格局的改变
5 . 棉布是中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见证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松江府在明清时代地处重赋地,松江府“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据正德《松江府志》等整理

材料二   南京布销往欧洲的时代,远早于有些学者表述的18世纪3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其销往英国为嚆矢,而起始于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东来之后。明后期的中菲贸易及随之兴起的马尼拉大帆船远洋贸易,原来一向以为只是生丝丝绸贸易,其实棉布与丝绸等一起,构成了早期马尼拉中转贸易的大宗商品。残存下来的马尼拉海关档案显示,清朝初年开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一般均装有数量不等的南京布。

——摘自范金民《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等

材料三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纺织工业的兴衰决定了西方整个物质的历史。首先出现的是亚麻时代,随后是羊毛时代,再后是棉花时代——或者说人们为棉花而发狂。正是由于有了棉花,最早的真正的工厂出现了。棉纺织业与印度、非洲和美洲的贸易联系在一起,与黑奴贩卖活动有所关联,棉纺织业在诸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大型殖民口岸或周围建立起来。

——摘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松江府地区棉纺织业的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16世纪中后期起,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洲商业竞争中形成的四个国际贸易枢纽,指出档案和历史认识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最早的真正的工厂”出现于哪个世纪?说明大机器工厂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022-01-22更新 | 32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关于明清经济的研究中,英国学者麦迪森认为中国GDP总量与人均GDP在15世纪以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直到1820年,中国GDP总量仍雄居世界首位。伊懋可和黄宗智认为:“明清经济出现高水平均衡陷阱”与“内卷化”(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达到某一发展阶段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学者的研究说明
A.明清社会缺少转型的基础B.近代前夕中国的繁荣与危机
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D.明清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潮汕民间相传,南宋末年少帝兵败逃至潮汕深山一座古庙里,庙中僧人采番薯叶制成汤菜。少帝饥渴交加,饮之味道鲜美,赐名“护国菜”。清末地方志则记载:“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由此可知
A.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应为宋末元初B.民间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
C.历史文献记录应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民间传说杂糅有后人对历史的想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人口的增长,早在康熙时期就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康熙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尤其是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使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中叶以后,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乾嘉时期,由于人口增加,耕地相对减少,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康雍时期的统治者,只是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暹罗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

材料二   尽管乾隆、嘉庆时期的土地耕地面积比康熙时期有所增加,由于尚未被开垦的土地已经很少,再加上土地兼并加剧,在广大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尖锐。清代中期人口的激增,使有限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消费,从而使清代社会陷入贫困、落后和饥荒的困境。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走的是一条农业集约化的耕作道路,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材料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人口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政府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2022-01-17更新 | 215次组卷 | 6卷引用:海南省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嘉靖年间,安徽歙县人江祥,“不惮劳苦,早夜经营,年五十,家业始起。累资二十余万金,田连阡陌,富甲一方”;休宁人程公辅,“商游吴越遂获奇赢。置田拓址,雄于一乡矣”。这一状况
A.反映了江南工商业市镇崛起B.表明安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说明明代商业环境大为改善
10 . 明清时期,四川潼川、顺庆等府“墙下种桑,宅内养蚕以为常业”。成都平原的新津“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隆昌、荣昌一带“比户皆绩”所产夏布“富商大贾购贩京华,远逮各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东西部生产力水平日趋均衡B.商品生产区域化发展趋势
C.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D.市镇经济制约了农业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