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自明中期以后,商人通过“捐纳”谋求功名或“义官”的案例增加。士人中“弃儒从商”风潮逐渐蔓延。地方志、宗谱、文集、小说里面,多有介绍“弃儒从商”的案例。王阳明也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些现象表明(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资本主义萌芽激发社会活力
C.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D.尊富崇利意识成为社会主流
2 . 明清时期的地权转移、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变动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不同,如明万历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的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李晓燕《明清时期昊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指出材料一中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史料对于明清史研究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从明中叶起,人们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种种现象掀起一场争论,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从发展地方经济出发主张开放贸易,反对国家政府的种种限制;有的则提出农末相资,有无相通,打破封建割据的分散局面;有的则主张开通海禁,利国利民。这说明了(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B.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     
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
5 . 明清时期,特别在 18 世纪,中国女性尤其是江南女性,“活得很温润很诗意”的不乏其人,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写作群体,统计至少有 3000 多位女诗人。江南的环太湖流域是明清女作家分布最为集中地区。明清江南女性创作群体形成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B.理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C.社会已成功实现转型D.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
6 . 阅读表:“清道光年间,滇西南地区汉族与当地土著各族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此分析,这一变化(  )
宁洱县思茅厅成远厅他郎厅
土著4901户1016户3602户30410户
屯民3036户2556户5171户30171户
客籍3434户3105户432户650户

(注:“屯民”“客倍”皆为新进入的汉族人户)
A.推动了云南行省的设立B.奠定了改土归流的基础
C.促进了农耕文明的传播D.抵制了俄国的殖民侵略
2023-03-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我国是世界上施肥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到明清时期肥料种类已达100多种,江南地区输入的商品中出现了用作肥料的豆饼,江南内部也出现了频繁的粪肥买卖活动。这表明当时(     
A.江南地区农家肥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B.集约化种植对肥料需求增多
C.江南地区在全国农业中居于领先地位D.长途贩运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匈奴势力消退,汉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一些经济作物还因其药用价值而促进了中原地区医药学的发展。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此外,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汉代原有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汉人的信仰体系。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

——摘编自董莉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强盛》

材料二   明朝初期,以朝贡贸易为主的官方贸易受到推崇,且朝廷对海上民间贸易限制严苛,民间瓷器外销也因此严重萎缩,走私活动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渐趋活跃。隆庆元年(1567年),明帝国有限度地解除“海禁”,民间贸易兴盛,带来持续的贸易顺差,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为全球性的海路网络。清代前期,来华的欧洲商船增多,康熙开禁,设广州、厦门、宁波和云台山4个通商口岸,允许欧洲商船来华贸易。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仅允许广州一口通商,但来华船只仍不断增加。清代前中期,中国瓷器外销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刘冬媚《碧海遗珍--广东省博物馆藏明清沉船出水陶瓷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明至清中叶民间瓷器贸易发展的特征并说明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清代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巴山老林的农户多种植“包谷”,并将其作为煮酒、喂猪的材料,当地人多用生猪与鄂西北的平原地区交易烟草、姜黄及其他生活常备药材。这些记载可印证,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播(     
A.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B.破坏了山区的生态平衡
C.刺激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丰富了人们的食品选择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

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