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江南瘴疠地,九州之隅角”到“苏湖熟,天下足”,乃至江南“富甲天下”“衣被天下”,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大体而言,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变后,江南逐渐完成了这一历史形象转变。

——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材料二   明代,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可谓“乡间隙地,无不栽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弃稻栽(棉)花”。以致曾经“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至明代“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即使是产米之都的苏州,也多依赖湖广之粮。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他们多接受雇主的工钱,同雇主的生产相结合,为雇主生产,增殖其价值。此外,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
2 . 古代和近代新安商人是活跃在中国经济、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群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衣冠南渡”的现象,在这些南渡之人中,就有一部分人定居在距离中原比较近的新安(新安江的源头)。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子东山再起的劲头儿,但是面对的却是“山九田一,丰亦不足食”的现实。新安人虽然没有发达的陆路交通条件,但大自然给了他们便利的水路,特别是新安江,直接可以通达杭州,再通过杭州与大运河相连。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形成商帮集团。

—摘编自[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

材料二   明嘉靖(1522—1566年)至清末民初,新安商人渐趋衰落。一代代新安商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了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新安商人达到了鼎盛时期,‘无新安人不成商’这种说法,开始叫遍天下”。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历史上出现大规模“衣冠南渡”的两个重要时期,说明东晋时期“新安商人”被迫经商、“活动”频繁的因素,并写出“新安商人”后来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明代“新安商人”形成实力雄厚商人群体的客观条件,及其在当时发挥的主要作用。
3 . 清代“备储银”制度改革,央地财政关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通过起运存留、协饷、奏销等财计制度,对全国实施集权式财政管理。清初因战时筹饷,地方存留银屡经削减,经费匮绌日甚。1709年,康熙帝筹划“以部库银一二千万两分贮各省库”,留作地方公用,并未正式实行;雍正时,积帑充裕,清廷遂将“备贮银”(即另款封存于银库内,不参与日常钱粮出纳,仅留备急切公务或作永久性存贮的储备之款)理念付诸实践;乾隆国力强盛,备贮银制日臻完善,清廷将备贮银推广至边疆的新疆、盛京地区,陕甘闽等省,用于地方军需、灾赈、河工等燃眉急政,为地方财政运行提供可靠的缓冲空间。乾嘉之交至道光时期,国力盛极而衰,财政由盈而缩经费支出有增无减,繁费百出,陕楚诸省平定白莲教、西北平定回疆叛乱,军费供济、水患赈恤、赈济灾黎,水利兴修,备贮银告匮;鸦片战争,国库见绌,备贮银体系近乎崩溃;咸丰,太平军兴后,清朝财政急转直下,地方备贮银无法筹补,地方备贮银体系宣告瓦解。

——(摘编自何永智《清代地方备贮银制度兴衰》)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备储银”制度兴衰原因。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清代“备储银”制度。
2023-10-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的士人充分发挥专长,将原来作为士人雅趣和素养的琴棋书画文等变为谋生的技 能,并由此分化出琴人、画家、作家等职业群体。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影响士人观念的转变B.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
C.科举制度对士人发展的限制D.士人阶层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023-09-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5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以当地名镇为核心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经济格局,如以同里和无锡为主的米市,以盛泽镇为主的丝市,以苏州、杭州为核心的绸市。这种经济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所产生的影响B.白银货币化趋势加强的结果C.民营手工业逐步超过官营的产物D.经济生产专业化发展的结果
6 . 回望长安。

20237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长安,不止是诗歌家园,古都遗存,更是中国重要历史发展进程的亲历者。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了早期的文化遗存——半坡遗址(1)。与其他许多文化遗存一起,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定都镐京(今西安)。青铜器何尊铭文(2)中记载了此事,并成为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创造了新的统治模式(3)。

西汉定都长安,随着张骞通西域,这也成为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学者评论,“尽管西汉王朝和早期罗马帝国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但从历史发展阶段和地位来看,它们旗鼓相当,同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4)。

东晋时(5)从这里西行至天竺取经,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佛教在中国逐渐完成了本土化。

唐朝是长安城巅峰时期,它见证了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流交往规模的扩大,也见证了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化繁荣时期(6)。

随后,明清时期,西安的人口规模也逐渐扩大(7),城市不断发展。

晚清时期,西安目睹了西方侵略战争中统治者的西行避难。民国时期,也目睹了军阀混战时人民的苦难。1936年,在时局的影响下,爱国人士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其和平解决转折点,开启了新阶段(8)。新

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开启新篇章,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继续向现代化城市迈进。


(1)该遗址中,典型器物和主要栽培作物为(单选)(     
A.彩绘陶器、粟B.彩绘陶器、稻C.蛋壳陶、稻D.蛋壳陶、粟
(2)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文字书写载体都各具特色,以下配对正确的是(双选)(     
A.楔形文字、泥板B.印章文字、绢帛C.玛雅文字、纸张D.象形文字、纸莎草
(3)西周的统治模式为(双选)(     
A.宗法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
(4)请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选择任一视角,举例说明两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记忆?
(5)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合适的一项(单选)(     
A.玄奘B.僧一行C.鉴真D.法显
(6)请选择合适的史实填入对应方框。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新罗、日本大量留学生来华   C.孙思邈《千金方》   
D.设西域都护府   E.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F.裴秀《禹贡地域图》
对外交往扩大民族交融深入文化成果丰厚
(7)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西安人口规模扩大的原因。
(8)“时局”和“新阶段”分别指什么?
2023-09-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商业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投入商品生产,也吸引早期工场主将剩余资本用于购地,工场主、商人、地主容易相互转化,甚至三位一体。这一现象反映了(     
A.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无法根本避免B.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艰难
C.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经济矛盾尖锐D.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有其历史必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之《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是晚明征收矿税的历史见证。

矿税票

休宁县为征收矿税银两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验,详议本府包采银两缘由,奉此尊经照则,派数示谕上约去后,今据本县五都四图郑英上纳三十年分矿税银玖两捌钱陆分陆厘六毫六丝零忽四微,合行给票渺付照,其银眼同验兑足色,包封投柜。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并究治不恕。须至票者。

矿字五十八号

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日给

都图里长等经收 银匠

——周向华《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

材料二 由于战争频仍,欧洲各国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据统计,1550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300万银元,运到欧洲为300万银元,从欧洲运到东方的是200—300万银元;而1600年美洲产银1 100—1 400万元,运到欧洲1 000万元,运到东方的只有440万元。……1640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夺取,意味着葡萄牙人经营的里斯本—果阿—澳门航线的断裂。

——摘编自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蕴含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和世界历史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朝万历时期上海、松江等地垦田200万亩,其中“大半种棉,不止百万亩”。嘉定、太仓等地三分种稻,七分种棉,形成规模很大的棉花市场,远至福建等地的商人都来大批采购棉花。这一现象表明,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粮食需求日益减少
C.农产品商品化明显D.土地制度发生调整
10 . 明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东南沿海走私活动活跃,形成了普通商民、海防军官、沿海豪势、册封使节、权贵人物等多种势力参与走私贸易的复杂局面。虽然明政府通过增补泉例打击走私活动,但闻粵沿海豪势和权贵势力的走私活动却屡禁不止,并不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这现象反映出(     
A.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贸易B.明王朝社会掌控力下降
C.闭关自守政策逐渐被废弃D.官方对外贸易日渐衰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