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1 道试题
1 . 明中后期,江南消费领域呈现一种新现象。商人成为显著的消费群体,他们“精食馔,鲜衣服,丽车栋”;官僚成为奢侈的榜样;普通百姓也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消费热潮中。上述现象反映当时(       
A.社会奢侈之风盛行B.国家对社会控制松弛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江南市镇工商业繁荣
2024-05-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历史试卷
2 .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下诏允许商人运粮到大同仓和太原仓,换取两淮盐引,然后凭盐引到两准都转运盐使司所辖盐场领取食盐,再到指定地区贩卖,称“开中法”。明廷推行开中法意在(     
A.加快北部边疆的开发进程B.缓解边军粮饷不足的困境
C.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纠正食盐专营政策的弊端
2024-05-2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三)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3 . 据广西《合浦县志》记载,在清初“迁海”过程中,“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商人无法从事买卖,渔民无法出海营生,大批居民流离失所。这反映出,清朝初年的“迁海令”(     
A.遭到了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对B.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
C.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2024-05-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
4 . 明清时期部分手工业中雇佣的帮工来源于学徒,行会对学徒有极其严格的限制,如嘉庆年间长沙《香店条规》中规定“本城各琢坊,无论三伙四计只许老板两年半带徒弟一名”,且“进师之日”应缴纳高额入帮会费。这些规定(     
A.严格遵守家庭化技艺传承模式B.体现出行会规范市场运作的职能
C.旨在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制约了手工业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024-05-2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明代有诗云:“生男学语未成音,已教数钱还弄褚。陌头车轮声格格,耕夫卖牛买商舶。”该诗旨在反映明代(     
A.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B.商业活动的繁荣发达
C.农业主体地位的丧失D.重男轻女观念的浓厚
2024-05-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明代陈侃在《使琉球录》中记载:   “琉球贡物,唯马及硫黄、螺壳、海巴、牛皮、磨刀石乃其土产。” 而据《明会典》载,凡同样的贡品,明廷赐给琉球的赏钱往往高出其他规定许多,如锡每百斤赏五百文,赏给琉球则高达八贯,这反映了明朝(     
A.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B.国家垄断了中外贸易
C.厚往薄来的贡赐贸易D.协和万邦的友好外交
2024-05-2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清朝康乾时期,山东地区的柞蚕(即野蚕)养殖走向成熟,“登、莱、青、兖四府凡有山谷之处,无不种植(山桑树),不供赋税,坐享千金之富”,“此蚕所织之绸,名为山绸。每蚕一亩,可以得五六十斤、七八十斤不等。俗语‘一亩蚕,十亩田’,可知实是大利”。这反映出当时(     
A.工商业市镇的活跃B.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迁
C.雇佣关系的普遍化D.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显现
2024-05-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南浔镇成为丝织业中心。《南浔丝市行》中写道:“乡农卖丝争赴市……沿门挨户相连接……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繁华富丽压苏杭。”当地也流行一句谚语:“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A.城市化进程加速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工商业市镇兴起D.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2024-05-23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 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五月模拟训练历史试题
9 . 自万历以来,松江有暑袜店百余家,店主将料分发给当地“男妇”,令其为之生产暑袜,诸“男妇”各回家中做成暑袜,然后从店中领取报酬。这些“男妇”“得业则生,失业则死”,专赖出卖劳动力为生。由此可知(     
A.东南普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
C.包买商进行新式资本的经营D.尚未出现大规模手工工场
2024-05-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二)历史试题
10 . 明代中后期,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并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由“苏湖熟、天下足”变成“湖广熟、天下足”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明朝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崛起B.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C.明朝商品性农业大规模发展D.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引种
2024-05-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