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C.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2020-12-11更新 | 3720次组卷 | 132卷引用: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实验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未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宋明理学统治地位逐渐丧失D.自由平等思想得到普遍认可
2020-11-01更新 | 317次组卷 | 143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苏射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选修)
3 . 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下列不属于王阳明主张的是
A.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B.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C.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D.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4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间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怡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儒术”在汉代拓展延伸后所产生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5 . 清代学者全祖望指出,顾炎武“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如图经》……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曰《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表明顾炎武
A.批判专制,提倡民主B.反对泥古,主张革命
C.继承传统,弘扬国学D.关注民生,注重实学
6 . 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荀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这表明王阳明的思想
A.强调孔孟思想是圣人的理论B.冲破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
C.推动儒学体系发生根本变化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7 . 儒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

材料二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三   李贽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李贽的“童心”说深受王阳明“良知”说的影响,二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价值取向相反。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并显示了儒家价值哲学从以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格局向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价值格局转换。李贽认为“童心”不以“闻见道理为心”,“闻见道理”就是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理学家所指的“天理”。

——摘编自刘兴邦《童心与良知的价值背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相比,指出两者关于“良知”主张的共同点。
(3)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比,材料三中李贽的“童心”说有何不同?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李贽思想变化的原因。
8 .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B.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2020-04-20更新 | 888次组卷 | 43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9 .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020-01-01更新 | 1229次组卷 | 8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出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