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顾炎武以大量史料证明,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君”的称谓乃是“上下之通称”,不仅帝王可以称君,诸侯可以称君,大夫可以称君,而且女儿可以称父亲为君,媳妇可以称公爹为君,妻妾可以称丈夫为君等等。这说明顾炎武
A.怀疑君权、具有启蒙色彩B.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C.弘扬道德、肯定传统礼制D.教化民众、主张社会秩序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把儒家的价值理念本体化,并贯穿至心性理论和为学功夫。理学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文化,对民众生活起引导的作用,如朱熹的《家礼》对宋代社会观念和日常生活便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人口的增长和官府财政能力的限制,使得社会的教育需求远不能被满足,于是私人兴办的讲学书院应运而生。同时,书院作为与官学不同的社会文化力量,与理学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理学家批评科举与官学教育只引导学子追求功名利禄,他们大兴书院讲学之风,以书院为宣传理学的基地,从而扩大了书院的影响,推动南宋时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摘编自陈来《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康熙帝有着极高的汉学修养,精通汉文化。他曾说朱熹的作品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还将朱熹提拔到孔庙第十一位配享哲人,给予尊隆地位。康熙帝命学者李光地删节修改《性理大全》,整理成《性理精义》,又主持编辑了《朱子大全》颁布于天下。康熙帝在位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正统。雍正帝顺应三教并流的趋势,以儒释道相互补充。乾隆帝认为,程朱理学可以“化民成俗、修己正人”。乾隆帝下旨刊刻了《乾隆御定石经》,汇刻了《十三经注疏》等。理学当然不仅仅存活在庙堂之上,更渗透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诸如烈女传、节孝坊、忠义故事等,无一不是理学思想的底层体现。

——摘编自雷晓凡《程朱理学是怎样在清朝确立统治地位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期统治者推崇理学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全国受命于君,身以心为本,国以君为主,所以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就君民关系,董仲舒说:传曰: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故君唱而民和,君动而民随;就君臣关系,董仲舒说,臣是受命于君的,所以,君臣之礼,若心之与体,心不可以不坚,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董仲舒认为,统治者是天命神授的,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摘编自丁银高《论董仲舒的王权思想》

材料二   黄宗羲对以君为主的君主专制制度有所不满,明确肯定了天下为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某一君王的天下,所谓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他对君主专制下的也进行了批判,认为的产生是要与君共治天下的。他把治天下比喻为曳大木,臣与君是共曳木之人也`同时强调了人治的有效规范、引导与约束惩罚。

——据鲁敏《黄宗羲反君主专制思想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黄宗羲的君权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君权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4-01-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三新”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至唐,思想界逐步形成“三家齐鸣”的局面。在三国两晋时期,战争不断,王位更替频繁,从北方来的游牧文明冲击了原有的农耕文化,“胡文化”一度盛行,儒学者的地位下降,儒士们纷纷南迁,儒学思想陷入危机。直到隋文帝的出现,他在统一北方之后,首先便恢复传统的伦理纲常,从思想层面改造了国家,同时也为随后而来的盛世奠定了思想基础。唐朝,儒学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唐晚期再次为动乱和宗教思想文化冲击,危机再次出现。

——摘编自何成轩《儒学南传史》

材料二   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这是“形而上”者;一个是万物、万事之“理”。如程颢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个“理”,就是“形而下”者。再一个是伦理道德之“理”。“人伦者,天理也。”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三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中叶横空而出,就像一个力量硕大的“劈山神”,一斧子下去,一直束缚人们心灵的封建僵化的伦理观念就开始动摇了。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核心是亲民。他不仅承认凡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提出人本来就是圣人,重视普通人、士人,甚至百姓。针对当时官场腐败、道德沦丧的现状,具有王阳明思想的许多人敢于大胆进言,指责世道的不公。王阳明教导弟子,不去逃避现实,要“知行合一”,在事功之中去拯救国家、拯救百姓。阳明心学承继儒学入世之精神,激发人积极奋发的生命状态,激励人们修心、强心,堂堂正正做人。它不是自私的养生哲学,只“治一人一身”,不仅要讲修身明性,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性在心灵上与社会自觉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解放发展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学术方面,王阳明的思想更开一代新学风,跳出了几千年来的条条框框,是追求个性的体现,描写了最真实的现状。

——摘编自李克《心途: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变化趋势。
(2)指出材料二中对“天理”的认识具体包括哪三个层次?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心学的特点。
2024-02-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某思想认为,“格物”是人的价值世界在“物”上的投射,实际是在做“心”的工夫,由此而“心物合一”。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朱熹B.程颐C.王阳明D.黄宗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汉唐相比,宋代确实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开放包容气象。在这个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宋代还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并实行誊录、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罢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荐等对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制度上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打开了通过科场的角逐实现社会流动的通道。如寒门子弟欧阳修、范仲淹科举显荣,边远士子苏轼、苏辙同榜登科。在宋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诗词、小说、绘画、书法等,这些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宋代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开放度,但宋代仍然运行在王朝体制的轨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观念、生产关系等规范社会运行形态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现根本的变革,有些方面,例如对百姓的苛重负担、政治生态的每况愈下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摘编自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材料二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三纲领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放包容气象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宋代“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进步思想家产生了哪些新思想?
2023-10-13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高楞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材料三   (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家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和人生观;说明理学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2023-12-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以来,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武帝即位诏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新阳而疏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其思想深得汉武帝赏识。孔子修订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者尊为“五经”,被定为“法典”,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从此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物”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指一切事物,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他说:“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

——摘编自刘畅《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三 王守仁把“心”上升到“与物无对”的唯一“主宰”地位,“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声称“理”“物”只是“心”所本有,有是心才有是理,“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王守仁讲:“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他认为,“良知”是知行的本体,知行是复那本体的“功夫”。

——摘编自周立升《良知的实现从本体视角评王守仁的“良知”论》

材料四 有学者总结出“需要一竞争—选择”这么一条发展脉络:社会首先提出理论需要,社会各阶层根据这一需要作出反应,由于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理论认识,而各种理论认识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反馈,从而实现理论的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再考虑到历史机遇问题,即“需要一竞争一机遇一选择”,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偶然的机遇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很快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摘编自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儒学呈现出的新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宋明理学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王守仁思想的共同点,并指出他们明“理”的不同途径。
(4)根据材料一、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的独特“机遇”。
9 . 王夫之以“公天下”为最高的政治价值标准,强调政治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合理性,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恶有为天下王者自爱而制人,可以宰九州,建千祀者乎”。据此可知,王夫之主张(     
A.建立大一统的国家B.国家治理的绝对公平
C.否定君主专制统治D.对理学进行全面批判
2023-11-2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宁陵县育华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王阳明认为,圣人不是生知,不是先知,亦不是无所不知。圣人虽也有才力大小的不同,但论其为圣,是不分知识和才力的。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由此推知,王阳明意在强调(     
A.圣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B.儒学家应为底层民众服务
C.知识对于成长的必要性D.发现内心良知的重要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