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位思想家是(     
A.王夫之B.黄宗羲C.顾炎武D.王阳明
2024-05-0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A.提倡个性自由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C.抨击君主专制D.主张工商皆本
3 . 《传习录》是一部记录王守仁思想的语录体著作。该书中所体现的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A.道法自然B.经世致用C.工商皆本D.致良知
4 .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以下言论是他的观点有(     
①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③心是非之心,不带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④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2023-10-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明交流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文明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识”。结合所学,指出明末两部译介到中国的西方科技著作。
(2)根据所学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
2023-04-16更新 | 14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南宋某思想家指出:“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这说明他主张(     
A.为政以德B.尊崇儒术C.心即理也D.知行合一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材料二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

——摘编自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王夫之抨击的是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 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 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16、17世纪的中国“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若干思想家(要求至少列出三位),指出这一时期这股新思想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批判与创新”中“大破大立”的表现,概述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这种“创新”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所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史实。
9 .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段文字()
A.彰显了近代民权的理念B.出自《船山遗书》
C.体现了“众治”的思想D.表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
2020-06-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高中、慈溪市三山高中等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1923年梁启超在评价一位思想家的著作时说:“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的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为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最有可能是(     
A.《萍州可谈》B.《明夷待访录》
C.《四书集注》D.《孔子改制考》
2020-06-0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高中、慈溪市三山高中等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