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20-21高二上·甘肃庆阳·期中
1 .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020-11-10更新 | 13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多校联考(三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归纳图1所反映历史时期思想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国。
(2)分析图3和图2之间学术思想有何关联,并说明这一关联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2020-11-19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1 地图类非选择题-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步骤突破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民族主义是王夫之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忠于割据之主是一人之义;忠于天下之主是一时之义;维护民族利益则是古今通义。若一时之义与古今通义相冲突,应抛弃君臣名分,维护本民族利益。

——摘编自陈仁鹏《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蚕食传统文化的阵地。这种文化侵略行为,使向来有着文化优越感的封建士大夫们尤为反感。曾国藩的《讨粤匪檄》正迎合了士大夫们的心声,他用维护“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的文化民族主义来口诛笔伐,以图匡正秩序尊卑。

——摘编自文瑶、潘新辉《王夫之民族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需要一种包含着巨大内在张力的普世民族主义,它必须既是民族的,以便实现国家的动员与组织,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又应该是超越民族的、打开世界视野,从世界历史意义来理解中国……于是共产主义成为中国达致普世民族主义的必要精神介质,进一步,抗日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努力与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

——摘编自施展《枢纽》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汉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普世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其意义。
2024·甘肃陇南·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中国学者关于“晚明”的论述

论述出处
“‘晚’并不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所在,它只是一种时间的表述。‘晚明’的正式说法,就是‘明代晚期’,‘晚明’只不过是一种更为简略的称呼而已”刘晓东《“晚明”与晚明史研究》
“上起万历元年(1573年)下讫崇祯十七年(1644年)”,“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晚明时期的中国,会与以往传统史著中的晚明史视角大异其趣,会给今天的中国人带来更多新的启示”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
“晚明与两个划时代意义的开端,即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世界一体化的开端相联系”,“与以往朝代相比,白银货币化标志中国社会货币经济化的发展进程”,说明晚明社会“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从其社会形态来说,它(晚明)与汉、唐、宋一脉相承,又不同于汉、唐、宋末世的是,在社会母胎内部不可遏制地涌现异己因素,形成社会性的浪潮,不断地侵蚀封建伦理关系的统治序列”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

——摘编自李佳《君主政治的演进与权力关系格局——关于晚明政治史研究的范式、问题与线索的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晚明时期的中国”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时代特征并予以说明。(要求:特征明确;说明须史实准确,逻辑严密,首尾呼应)。
2024-03-12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5 中国古代史(5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福建·一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4·河北保定·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明礼教藩篱分崩离析,传统的等级秩序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并受到来自各方社会力量的冲击。王夫之认为,天下存在着“大公至正之是非”,“匹夫匹妇”有时也能知道这种是非,而且圣人也不能违反。但从根本上说,“君子之是非”终究不同于“匹夫匹妇”之是非,甚至不与“匹夫匹妇”“争鸣”。君子“以口说为名教”,所以君子的是非一出,“天下莫敢不服”。与明代士大夫重视言官不同,清初的士大夫开始对言官的职资加以反思。王夫之所信奉的是《易经》中的说法,即“乱之所由生,则言语以为阶”,借此希望回复到原本言无专官的时代。王夫之当然也肯定“公论”在朝政中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认为公论应该是“朝廷之柄”,而不应由外臣掌握。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关于明清社会秩序变动观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夫之关于明清社会秩序变动的观点。
2024-05-14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5 中国古代史(5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23-2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时期,韩愈借鉴佛教新禅宗道统,参照《孟子》卒章之说,建构儒家“道统”理论。韩愈在孟荀评价问题上:凡涉及“道统”建构方面的,标榜孟子而贬黜荀子;而在此外的文本言说中,则大致遵循“孟荀齐号”的成说。韩愈认为,只有当封建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帝真正回到儒家所建立的正统秩序中,才能实现国家中兴。“道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从“道统”的建构方式和过程来看,韩愈以孟子“传道”说为形式依据,以孟子“距杨墨”为关键内容,然而除此之外,甚少涉及孟学其他领域。譬如孟子的“性善”说,韩愈对其似乎无动于衷。

——摘编自张明《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

材料二   乾嘉新义理学承清初以降反理学的“黎明运动”,具有一套迥异于宋明理学的意义系统,而与荀学构成意义上的共契。首先,乾嘉新义理学力倡“达情遂欲”说,而荀子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正与此相契合。其次,荀子的重礼思想则启导了乾嘉新义理学“以礼代理”说的创生。最后,乾嘉学人既持“以礼代理”说,则重学尚知的荀学必为其所崇,因为作为外制度和规范的礼需由“学”方可获致,而与主内在“反求本心”的孟学不相契接。明清易代,经史之学取代心性之学蔚然兴盛,荀子以传经之功获得道统合法性,乾嘉学人遂以荀学为奥援渐次建构起义理体系,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

——摘编自孔定芳、高季红《荀学与乾嘉新义理学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愈与乾嘉学人在对待先秦儒学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乾嘉新义理学的主张。
2023-12-26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多校联考(三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易代使得蹈虚凿空的晚明学风成为众矢之的,清初学风由玄虚而趋健实,“经世致用”蔚为风尚。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全面反思和追溯明代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对封建君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设计出了各种“限君”“抑尊”的方案。 他们理直气壮地主张顺应和满足作为自然人的本能要求,反对封建理学家冷酷而虚伪的禁欲主义,“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 向无人欲,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 基于“保国富民”的诉求,他们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总之,凭借着王朝更迭的权力真空和较少顾忌的思想言论氛围,他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发出较多惊世骇俗之论。

——摘编自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

材料二   19世纪初再度复兴的经世致用思想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体系的封闭性,表现为经世派兴利除弊之法仅从中国“古圣先贤”那里去寻找。他们多有重农抑商倾向,虽对时弊不满,但面对那些“化外诸夷”,仍自诩为天朝上国。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面临严峻挑战。以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经世派没有固守成法,而是审时度势,结果经世致用思想较快地向近代转变。林则徐等人热心于边疆史地,追求海外新知,“鉴诸国”“法苟善,虽蛮貂吾师之”,开始用“五大洲”这个近代的地理概念来认识和说明世界,而不再局限于“九州”“夷夏”的偏见之内。他们力主通过正常的对外贸易,来交换西洋的火器船械,并把丝茶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与夷商争利,以求富争利来反抗侵略。到1861年前后,经世致用思想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想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全国·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历史上,“天下”兼具地理意义与文化意义。在秦大一统之后,“天下”的地理意义与“国”的地理意义逐渐重合,而“天下”的文化意义则得以保留,并获得新的发展。“天下”是每个人的自我道德意识,是构成家的组织、国的组织的文化基础。在儒家看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自我的道德责任。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责任唤醒自我的德行,投身到私人关系中去建设家庭,投身到政治关系中去建设祖国。而在兵荒马乱、国破家亡之际,每个人仍旧需要坚守自我的德行。

——摘编自朱光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进行历史阐释。(要求:阐释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29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4 核心素养专练50题-【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3-24高三上·天津静海·阶段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汉唐相比,宋代确实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开放包容气象。在这个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宋代还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并实行誊录、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罢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荐等对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制度上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打开了通过科场的角逐实现社会流动的通道。如寒门子弟欧阳修、范仲淹科举显荣,边远士子苏轼、苏辙同榜登科。在宋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诗词、小说、绘画、书法等,这些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宋代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开放度,但宋代仍然运行在王朝体制的轨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观念、生产关系等规范社会运行形态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现根本的变革,有些方面,例如对百姓的苛重负担、政治生态的每况愈下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摘编自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材料二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三纲领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放包容气象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宋代“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进步思想家产生了哪些新思想?
2023-10-13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多校联考(三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