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23-24高三上·山西运城·期末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帝制国家始终参与商业,其程度趋于加深。帝制体系与商业繁荣之间的基本契合,一定程度上为明清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扩展了帝制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明清商人也在这种环境中演化,与帝制体系交融,变成绅、商、地主三位一体的精英人群,构成社会支配阶层演变的一个侧面。此种契合关系的另一面,是商业较大幅度地被纳入帝制国家体系的控制范围,使得市场经济难以充分、自由地演变,商人也在此环境中异化为帝制体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商业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史研究明、清两个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国历史。把明、清两个王朝作为一个时代来研究,主要着眼点在于社会演变,不在王朝兴衰,因而明清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根本上说,是关于一个特定时代中国人民、社会、国家各方面经验的综合史,不是王朝断代史。李洵先生主张把明清时代看作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时代。他指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结合部,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尝试,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尝试,东西文明文化统合的尝试,以及新旧社会相递变的尝试。这个时代的历史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也不是习惯上常说的那种‘断代史’,而是一个特殊的作为一个整体时代的历史。”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史的大时代特征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明清历史研究的诸多视角。请选取材料中任意一个研究视角拟定观点,对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历史上,“天下”兼具地理意义与文化意义。在秦大一统之后,“天下”的地理意义与“国”的地理意义逐渐重合,而“天下”的文化意义则得以保留,并获得新的发展。“天下”是每个人的自我道德意识,是构成家的组织、国的组织的文化基础。在儒家看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自我的道德责任。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责任唤醒自我的德行,投身到私人关系中去建设家庭,投身到政治关系中去建设祖国。而在兵荒马乱、国破家亡之际,每个人仍旧需要坚守自我的德行。

——摘编自朱光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进行历史阐释。(要求:阐释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29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图片中的中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上述图片中选取三幅相互关联的图片并提炼出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图片名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十三章的目录

第十三章明一中华文明的余晖

81.“胡蓝之狱与皇权强化”

83.海上走私贸易与偻寇

84.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85.“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86.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87.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


材料反映了历史学者对明朝历史的研究认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明代的相关史实对作者的研究认识进行解读。(要求:可任选一目录,也可从整体角度进行明确性的角读,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5-24更新 | 13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14—18世纪中外文化发展简表

时间中国外国
14—16世纪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心声。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
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系统介绍“太阳中心说”。
17—18世纪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古典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制度、道德、宗教等展开无情批判。

——据陈文海、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下图。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正式设立史馆,聚集史官修撰前朝史和国史,以宰相负责监修。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八部产生于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反映盛大王朝地理风貌的全国地理总志;地方史、民族史、传记等获得新发展;在史家修养方面,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明清时期(1840年前)李贽著《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写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指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


(1)概括影响史学研究成果的客观社会因素。阅读材料一,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
(2)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材料二中李大钊的观点(任选一个观点且需明确写出观点)对其进行解释。
2022-06-29更新 | 30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