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据图可知,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B.实业救国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紧密
2024-03-08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19世纪中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量天尺(测远近)、海图、察天筒、风铳、千里镜、显微镜、自来火等作了描述,称这些为“西洋奇器”。最后五卷辑录了有关地球天文等科技知识的内容,而且还提供了很多图解和示例让中国人能够直观地了解学习。魏源的做法(     
A.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B.旨在反思中国落后的科技体制
C.丰富了洋务运动“自强”的内涵D.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回应
3 . 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   “每图一国, 山水城邑, 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之图……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表明魏源(     
A.主张唤醒国人救亡意识B.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C.掌握了系统的地理知识D.突破了传统的天下观
4 . 下为1864—1930年上海洋货外埠转运占全国进口比重图。据此推论可知(     
       全国进口总值按100%计算

   
A.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很迅速B.列强侵略加深导致外贸逐渐衰落
C.世界大战推动上海外贸发展D.贸易格局改变影响上海洋货进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绕地一周皆观英吉利本国之图,则筹夷必悉世界全图。故观图但观英吉利本国之图。”这说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
A.意在实现“师夷长技”B.利于国人了解世界形势
C.服务于对英战争需要D.最早介绍了西方的文化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概念的内涵时常伴随时空变迁与重大事件而有所不同。如“海疆”,宋代虽然有海界之说,但却没有将海洋本身纳入对国家疆域的思考;明代虽然已经十分关注东南沿海问题,但仍然作为“海域”、而非“海疆”问题进行讨论;近代“海疆”作为一个概念,成型于清代晚期。现有学者利用专业的史料数据库,运用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勾勒出近代“主权”和“海疆”概念的发展过程(见下图)。


——摘编自邱伟云、严程《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边疆概念群研究》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巡抚、藩台、按司道,各衙门均属于清朝中央机构,而台湾府州厅县各级衙门则属于地方机构,台湾所有行政司法皆以大清律例为遵循,并设提学道执掌学校士习与文风政令及贡科有关事宜。1736年,清廷酌减台湾、凤山等四县丁银,各地修建水利,广招闽粤居民入台拓垦。1841年,英舰侵入基隆,清军还击生擒其百余人。1884年,法国军舰骚扰台湾,全台清军反抗再次获胜。1885年,清朝把台湾改为行省,颁行保甲制度,开设机器局、招商局、铁路总局等。民用企业收入达100多万两白银,约占当时全台财政收入141887年巡抚刘铭传在台湾开设“西学堂”和“电报学堂”,以培养台湾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甲午战争爆发,全台戒严,实行城乡居民自卫。

——摘编自娄杰《清朝对台湾的治理与开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AB两条曲线分别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哪一概念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治理台湾措施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3-06-20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下图所示是1842年7月21日,英国海军攻陷镇江当天,某军官绘制的版画《镇江西门》。版画中配文说:“它有30英尺高、5英尺厚坚固城墙保护,”画面中,在硝烟弥漫的城墙下,一队队英军正登上江岸,冲向周边的民居。该图可以用来探究(     
A.英国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B.清军战败的历史必然性
C.清朝国防工事的年久失修D.英军战时的欺骗性宣传
8 . 下图为清朝满汉总督人数变化示意图。据图可知(     
A.满族贵族逐渐失去对国家权力的控制B.汉民族的地位逐渐超越了满民族的地位
C.内忧外患助推了汉族官僚地位的上升D.科举制度给了汉族地主更多的上升空间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经济、文化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古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反映在出版事业上,就是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宋代的书籍装订,已由卷轴形式过渡到装订成册的册叶形式且已经十分完备,并普遍推广全国各地。宋代出版的书籍种类繁多,数量很大。不仅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农、桑、医、算等专著以及法律、地理、建筑等类书籍大量出版,卷帙浩繁的佛藏、道藏多次上版刻印,而且还出版了数以千卷计的大型类书。刻书机构遍及各地,不仅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刻书机构如国子监、崇文院,而且地方政府也都刻印大量书籍,同时私人也纷纷刻书,出现了大量私人开设的书铺刻书出售。虽然这时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但宋代书籍大都仍采用雕版印刷,这些书不仅印制精美,富有艺术性外,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因为它们是很多书籍的祖本,自然成为研究历史和其他考据的早期版本依据。

——摘编自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凸版印刷术、平板印刷术以及凹版印刷术使得我国的印刷技术实现了从手工到机械的跨越。出版物也由之前的以线装为主逐步演化到平装、精装为主的图书形制。中国的传统出版向来是以经史子集为主体,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中西方的接触也日渐频繁,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广泛地了解和移植西方文化思想,并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西方图书,这就使得中国的出版物内容加入了新鲜的血液,各种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等新学科随之出现。另外出版观念的变革以及出版机构和管理的革新,都曾为中国传统出版向近代出版的转变添砖加瓦。

——摘编自陈力《中国图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图书出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宋代相比,近代图书出版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