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普通家庭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小麦面粉和面包占了很大比例,小麦面包逐渐成为普通大众的常见饮食。肉类、鸡蛋、蔬菜等食物也经常吃得上,甚至海外食品茶叶、咖啡、蔗糖等偶尔也消货得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紫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闷气。”

——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材料二   奢侈的高消费过去仅仅是限于官像、地主之家,因此官僚云集的京城往往中,是消费之都。到近代,消费之都开始向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转移,消费方式的变革在上海即显得十分突出。中国古代的商人大多崇尚节俭,但在近代上海各种娱乐场所奢侈消费的各色人等中,不乏发财致富的商人。一些大商人的交易谈判,也改在娱乐场所进h。在传统社会中,消费一般都是单纯的消闲享受型活动,而在近代上海,消费的目的日趋多样化,对于商人而言,社交实际上也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网,了解各地行情,广泛招揽生意,消费变得更加奢侈豪华,方式也五花八门。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的倾向日益明显,并不富裕者为了虚荣,也时常摆阔。

——朱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观念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消费的变化。
2023-06-23更新 | 352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选择考考前演练(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3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变革宏观地概括为表格中的四种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序号趋势
I自身衰败化
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
革命化
现代化
①近代中国的变革是内外因交错的结果
②第I、第Ⅱ、第Ⅲ种趋势使中国走向沉沦
③革命化是推进现代化的一种方式
④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平衡渐进的过程。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4-01-1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平高教育集团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以来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阶段

时间阶段描述
1840—1949年外力(列强侵略)作用下的城乡分离的初步形成时期
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分离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1978—2003年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城乡关系调整与域乡对立扩大时期
2003年至今政府引导下的统筹城乡发展时期。未来城乡关系演进的趋势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城乡地位的平等,城乡发展的互动、城乡功能的互补以及城乡空间的融合

——据吴振磊《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阶段、特征与趋势》整理


有学者把中国近代以来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如表格所示)。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炼出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5-24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湖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9世纪中期的世界
(1)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确立。
(2)经济:工业革命后,________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对外关系:争夺殖民地,在全球范围内侵略扩张。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入中国________________地区。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________
19世纪中期的中国
(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________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____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军事:科技落后,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_______,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阶级:社会________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综合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鸦片战争前中英经济的比较

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世界与中国的时代背景。
世界中国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确立仍停留在封建社会,________
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________
军事热兵器,战斗力强以冷兵器为主,战斗力差
外交殖民扩张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综合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妄图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________
(2)经过
________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和士兵开进广州________,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②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________》。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让________、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________以及开放________通商等。
②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__》。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影响
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________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要进一步打开中国________
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
③借口:“________”事件。
(2)经过
①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________》。
③大沽战后,为了报复中国,英法联军率军舰百余艘、陆军近三万人,于1860年8月占领天津。
④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________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
(3)结果
①中国战败,英、法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________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
②鸦片以“________”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③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________》,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________社会。
(5)两次鸦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呈现的趋势


提示:________
以图解史:
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的史实

开眼看世界思潮
(1)概况:
代表人物林则徐________徐继畬
著作________《海国图志》________
内容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________”的思想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

(2)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022-09-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10两次鸦片战争及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纲要上-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6 . 1814年从中国流入印度的白银为130万两,1827年共计流入2358万两。1830年至1839年,总数增长至3176万两。这一变化(     
A.与清政府关税自主权丧失有关B.表明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D.表明中印两国经济存在较强互补性
2024-03-30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7 . 魏源在其《海国图志·筹海篇》中,不再认同把西洋器物一概视为“奇技淫巧”的通行说法,并举出“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水钢、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断言,“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这突出反映了(     
A.工业革命对自然经济的冲击B.“中体西用”影响逐步深化
C.瞩目世界导致士人认知变化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2024-03-01更新 | 18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如表是近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的记载。据表可知(     
时间版本记载
1899《东洋史要》自五口通商以来,罪徒多受雇于外船。冀免被捕……有挂英国旗之商船名亚罗号者,清廷官员捕清人十二名以去,香港知事巴笃斯怒,诉于两广总督,不得要领。
1911《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广州绅民自三元里决战后,与英人积嫌已深……英人以条约为词,数请入城,不得;(叶)名琛益自负,凡遇交涉事,驭外人尤严。
1933《新亚教本·初中国史》原来鸦片战争,粤人受帝国主义压迫,最先感觉苦痛……英人终不肯罢休,为要完成他的东方侵略政策,便借端开衅。
1937《开明中学讲义》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者已看破了中国的弱点,便处处挑衅。中国虽受帝国主义的武力压迫,缔结了不平等条约,但政府与人民的排外倾向,并不因此而衰退。以此之故,当太平天国及捻回之乱发生时,又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事情。
A.历史记载随着时代发展趋向全面B.时代观念变化影响历史教本表述
C.教科书编者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D.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未形成定论
9 . 19世纪中叶,在上海为美商服务的买办吴健彰出资捐得候补道,后因协助上级镇压民众的抗英斗争,逐步升职为署理上海道(官名);广州同孚洋行出身的买办潘仕成,也以八万两白银捐得候补道,后被两广总督委以重任——处理“夷务”。这表明晚清(     
A.政治权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新兴社会力量引领政治改革D.买办人士情势凸显统治危机
10 . 成书于1826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辑录了不少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其内容主要包括赋税、盐政、漕运、河工等。但在后来众多续作的《皇朝经世文补编》、《后编》中,夷务日渐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这一变化(     
A.推动中西文化开始交融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C.表明传统的政治难题已经解决D.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