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英国,在封建采邑制之下土地并不真正属于任何一个人。随着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英国社会势必要求遗弃早已残破不堪的旧制度,最终挑战封建土地保有制本身。都铎王朝的圈地运动颠覆了中世纪土地产权关系的根基,无疑推进了这一进程,下一步直接指向国家最高立法层面。以1660年议会最终颁布《骑士领废除与补偿法》为标志,英国在法律上清算和废除封土封臣制度,确立完全的土地私有制。其间,议会与国王无数回合的博弈历时近半个世纪,最后终结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土地混合所有制,代之以产权明晰的私人所有制。

——摘编自侯建新《英国近代土地确权立法与实践》

材料二   清朝前期,“东边外”(奉天柳条边外)是八旗人参山场和军事禁区,其森林产权主要表现为模糊的国有和皇室私有。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随着移民大量迁入,该地区原有的森林秩序已无法维持。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将东边地带全部开禁,准许流民开垦荒地及熟地升科(征税)。光绪时期,清政府在奉东地区设垦务局,丈放八旗围场和山场等官有荒地,允许私人向垦务局自由报领,耕种五年后升科。在此过程中,许多山场森林随着土地丈放被卖给私人。民国后北京政府在东北地区推行新一轮的官地清丈,此前未被私有化的皇室土地和官地继续被转卖。经过多轮“荒地民有化”和“官地私有化”改革,奉天省逐渐在形式上产生了以私有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私有森林产权机制。

——摘编自池翔《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奉天国有林的确权与争讼》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奉天省私有森林产权机制确立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国王授予部分从事海外贸易活动的商人特许权,建立了众多的特许公司,其代表有莫斯科公司、利凡特公司和东印度公司。

莫斯科公司成立于1555年,拥有对俄贸易特许垄断权。公司向俄国输出的货物主要为呢绒和火器,从俄国输入主要为蜂蜜、鱼油、毛皮、木材和海军军需品等。1698年其垄断权被取消。
利凡特公司成立于1581年,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该公司每年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进口国内生产所需的原料。该公司利润率高达300%,其势力越来越强大。到1825年才最终失去特许状。
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拥有在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后又获得官吏任命、审判、军事等权力。每年向国内提供产自亚洲的棉布与丝绸,获利巨大,并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了印度事务。

——据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军事企业相继建立。这些企业隶属于总督、巡抚,形同官府衙门。后又建立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总办、督办也均是由政府任命。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提出了按照西方国家的条例,准许民间投资开办。20世纪初,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逐渐转为商办企业。为此,清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的政策法令。

——据周其厚《论洋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许公司在英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企业与英国特许公司的不同之处,并简析洋务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 中央政府根据天山南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治理新疆时都把重心放在天山南部。西汉政府治理西域后,设西域都护府及所属的副校尉、丞、司马、侯、千人等官员。唐朝治理机构比汉朝更加健全完善。州、县机构人员齐备、分工明确,下设更低一级的乡、里等基层组织。唐朝政府治理西域后,先后设立十二个县,实行都县制度。在实施规范完备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如在新疆东部实行郡县制度的地区,唐朝政府把在内地实行的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法等都在这里推行。

——-摘编自李国强《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模式的发展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晚清时期新疆最严重的暴乱是始于 1865年至1877年浩罕国阿古柏匯帮的野蛮入侵。在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时,1871年沙俄军队入侵伊犁,两个月后伊犁沦陷。英国也虎视眈此,意图瓜分中国西北。左宗棠大声疾呼收复新疆势在必行,最终得到了晚清政府的支持。1876年初,左宗棠“抬棺西征”。九月,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等地被收复。阿古柏集团覆灭。1880年左宗棠挺进伊犁,对俄军形成军事威慑态势。在此背景下,清延派曾纪泽赴俄谈判,于1881年签定《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的领土主权。1884 年清延宣布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此,新疆废除了伯克世袭制度,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与当地伯克相互勾结、发动分裂叛乱的能力。左宗棠还致力于改善当地的运输环境,大规模招收流散人员,开渠凿井屯田,振兴农牧蚕桑。

——摘编自邵纯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出兵收复新疆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1903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

材料二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广东制造的“广船”多为海舶,其有数百人居其上,“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舶上的房室多则有百间以上者,这些海舶来往南海、印度洋、波斯湾间。进入明代,“凡舟车之制,曰黄船,以供御用;曰遮洋船,以转漕于海;曰浅船,以转漕于河;曰马船、曰风快船,以供送官物;曰备倭船、曰战船,以御寇贼”。嘉靖之后,船体较大的海舶,鲜有出现。明人说既然“不能走海,则不作大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通东西航线之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南洋各国对中国的传统朝贡贸易,几乎停止了。

——摘编自叶显恩《明代广东的造船业》

材料二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建了福建船政局。这两处近代工厂的创建结束了中国没有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化大机器生产的历史。江南制造局的技术设备主要源自赴美国购买当时属于较先进的全新设备一万多台套。福建船政局委托法国人招请一批外国技术人员,进行船厂设计、组织基建、由法国进口成套设备并由他们安装。西方在1850年开始盛行铁木混合结构船,也称铁肋船,船政局在1876年就着手制造铁肋船。西方在1860年开始盛行钢质船,而船政局第1艘钢质船则始建于1886年。这艘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在编入北洋海军序列后改名为“平远”。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发行的西方科学专著,广为流行,为嗣后中国开办的新式学堂用作教科书,影响很大。

——摘编自席龙飞顿贺《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近代造船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明时期广东造船业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积极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左宗棠为重版《海国图志》作序时,将自己在“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等举措,称为按魏源所言而行之。此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如曾、李、左所行而行之者有所增多……但是,从洋务派官员的所言所行来看,魏源等的“师夷”思想只实施了一半,只限于工业长技方面,而对于政治制度方面则毫无举措。因此,洋务运动只是一种残缺的现代化尝试,其效果亦大失朝野所望。

——虞和平《全球史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在给绪皇帝的奏折中指出“中国今当强敌四逼之时,非变法不能自保,而法之不能改,则惟守旧者阻挠之。……”又直陈之所以将孔子塑造为社会改制的先师,是因为“亦以使守旧之徒无所借口阻挠我皇上新法”。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思想虽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但也激起了巨大的反对声浪,并未能真正赢得民心。

——刘星《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与维新思想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和存在的不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走向失败的原因。
2023-12-05更新 | 28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时局图》有很多版本,作者谢瓒泰在《中华民国革命秘史》中说:“1899年7月19日,我制作并发表了一幅政治漫画‘远东的形势’。这幅漫画许多外国画报都刊登了。……。”图中用犬、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外, 图上还有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天下大乱》发表于2023年12月德国杂志《西塞罗》,图中的鹰代表美国,熊代表俄罗斯,龙代表中国,小字部分意思为“为世界新秩序而战”。


(1)指出图一与图二中国外交地位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两位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皇帝虽不是“西学中源”说的首倡者,但是他的提倡却极大地影响了这一观点的传播。黄宗羲肯定“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承认西学多“剽袭中国之余绪”。汤若望在《主制群征》中所介绍的西方血液循环理论,固然与中国古代医典《黄帝内经》等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建立在西方近代人体解剖学基础之上,具有比中国古代医学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地方。

——摘编自葛荣晋《“西学东渐”与清初“中西会通”的科学观》

材料二   晚清学者多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只是“格致之学”,因此既不主张“全盘西化”,也不支持固守“中学”。以冯桂芬为例,他认为应该“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来进行改革,这是典型的“中体西用”观。冯桂芬所坚持的“体”就是传统的“四部之学”,而“用”则是冯氏认为“四部”之中所缺乏的“格致之学”。“中西学并举”的典型做法是将中西学知识分别按照其各自分类体系“合并”到一个新知识框架之中。如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将知识分为“中学”“西学”两类;1883年王韬在《变法自强》中提出的“八科”方案,将知识分为文学(“中学”四科)和艺学(“西学”四科)两类。

——摘编自郑云艳《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三种知识汇通模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代学者对待西学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学者对待西学态度的积极影响。
2023-07-2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近代对此进行探索的历史逻辑,是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派再到革命派,表现了探寻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起步与转折,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的同时,把目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试图以此使得中国后来居上。五四运动以后,经过长期摸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人用自己的脚踩成的路。

摘编自陈卫平《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意识到“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探索现代化的“起步与转折”的内涵,并分析中国现代化道路在五四运动后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构想”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及其成果。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时人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器不如人”。正如李鸿章所言“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弓矛小枪小炮,故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而解决之道,在“讲求洋器”。这种认识,在当时(     
A.引发了全盘西化浪潮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D.促进了维新运动的深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