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3:江南机器制造局已刊未刊各种译著共241种。翻译馆已刊行的193种译书统计表如下:

领域政史外交教育商学船政数理化矿冶机械工程工艺制造军事天文地质农学医学地图译名表连续出版
数量85337281515303991011244
(1)材料1体现了洋务运动怎样的观点和实质?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史料2中观点的理解。
(3)综合上述史料,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2023-09-26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0讲晚清民初中国人民的抗争与国家出路的探索(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历史理解,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性质及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认识。
2022-10-0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综合训练专题五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B卷-纲要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3 . 漫画中的历史

材料   



图一瓜分中国图二关于民之负担
(1)根据材料一,判断以下推论的正误(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
①两幅漫画均反映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②图漫画的创作时间可能是1860年。
③图二反映了官员对清政府改革的不满。
(2)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图在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中的史料价值。
2020-02-0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冲击-反应”模式下的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材料二   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显然志在城市;即使是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也是在“第三次攻打长沙”的口号中举起暴动旗帜的。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于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革命者开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具体主张,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变化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024-01-3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100多年前李鸿章提到中国的“现代化”,到今天“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引起我们无尽的思索

材料1:1896年9月3日,应邀访问美国的李鸿章答《纽约时报》记者问。

美国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

材料2:1979年1月31日下午3时在布莱尔宾馆内,全美三大电视网及公众广播网各自派出记者,齐集一处,与来美访问的邓小平面对面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精彩答问式采访。按照安排,邓小平首先向美国人民发表简单讲话:

“我感谢美国三大电视网及公众广播网给我提供这个机会,使我能通过电视屏幕与广大的美国观众见面。我首先向伟大的美国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现在,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这就为我们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敞开了美丽的前景。……我这次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前来访问贵国,肩负着三项使命:一、向美国人民传达中国人民的情意;二、了解美国人民,了解你们的生活,了解你们建设的经验,学习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三、与贵国的领导人,为发展两国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问题,广泛地交换意见。

1.李鸿章提到的“欧美资本进入清国”大体发生在(     
A.鸦片战争爆发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门户开放“政策推出后
2.李鸿章提到的“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在他访问后实现了吗?试举例说明。
3.请为邓小平讲话中“我们两国(中美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提供两则证据。
4.以下图片,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佳见证是(   

A.1971年4月首访中国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登上长城的合影       

B.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   

C. 1979年1月,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的阳台上挥手致意
5.请结合这两次访问时的境况及访问后的历史演变,谈谈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看法。
2024-01-15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时代与思想
(1)根据下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依次选出相对应的条约。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条约名称条约内容(节选)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 10 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2)分别概括下列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并写出该核心思想引领下出现的社会政治运动及相应的代表人物。
材料核心思想社会政治运动代表人物
“以中国之纲常名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中体西用CG
“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
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

维新思想

D

H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AEI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
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B

F

J
(3)上述表格内容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两大主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2024-04-0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合格考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学年高二上学期合格考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为切齿者,海军水师提督丁汝昌身荷厚思,委以重任。今年又蒙思赏尚书衔,当如何尽心图报。题闻其带船出洋以未遇敌舟无从接仗,退守威海,藉口固防,并欲告病求退,李鸿章亦未参奏。

——摘自《礼部右侍郎志锐有关方伯谦接统丁汝昌之船之奏招》

日本防卫厅所存《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第六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第七号、第八号原始记录:3幅图标记时间清楚(均为日本东京时间,早北京1小时);每图均有古日文记叙;另有各舰航行轨迹;其中第八号标画很清楚,在第八图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高、秋、浪等四舰追击经、甲、济等3舰,其中4时30分击沉经远,至5时30分改南航归与本队汇合。

——摘编自林伟功《新发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史料及思考》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史料价值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筹建之始……(左宗棠)明确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竞成虚设。”……英、法、俄、德等国“备以船炮互相矜耀,日竞鲸吞蚕食之谋,乘虚蹈瑕,无所不至”,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欲得其造船之法,为中国永远之利,并可兴别项之利”……还进一步提出附设艺局(注:“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聘请西洋技师,派中国工匠、学员学习西洋语言文字、标法画法等。……福州船政局前后共成船34艘,其中为南洋海军建造的3艘……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修造的最大军舰。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福州船政局》

材料二   (福州船政学堂)《艺局章程》规定:“开局之日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第……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对于打破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以读《四书》、《五经》和做八股文章为习尚且以猎取科举正途为荣耀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课程为算术、几何、代数、直线与球面三角、天文气象学、航海测算、地理、蒸汽机结构原理、仪表使用和英语。……在船政学堂内也开设有中文课,且对学生加强儒学思想的教育。……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在各地也普遍受到欢迎。严复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毕业回国后,……成为一名军事教育家,后来又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为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魏翰)长期充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后来又担任广九铁路总理。留学生李荣芳、郑诚,分别在驻法、驻美使馆担任翻译。……仅北洋海军参加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12艘战舰中,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就占有10舰管带之职……

——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材料三   学徒班(艺圃)有近300个青年人。这些青年人白天在车间做工,晚上听三小时的法语、算术、几何及绘图课。

——巴斯蒂(MananneBastid)《福州船政局的技术引进(18661912)》

(1)根据材料一,分析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学堂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福州船政学堂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福州船政学堂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福州船政学堂的办学经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2024-04-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

领域创办近20个军事企业,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沿江和边疆省份。
军事工业建立福建海军、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广东海军。逐步建设了近代化的炮台、船坞和港口。
海军创办的民用企业遍布全国各地有近170家,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矿业、冶炼、轻工和机器修造业等。
民用工业兴办近代学校,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教育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派遣驻外使领。
外交自己培育出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外国教师、技师组成的近代中国科技队伍逐步形成。
科技队伍创办近20个军事企业,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沿江和边疆省份。

——摘自徐双《洋务运动破产了吗》

材料二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它的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师夷制夷”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采“西学”是为了维护“中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洋务派本身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内部十分复杂,难以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攻坚克难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选择的“师夷制夷”的道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主要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问题。清朝统治者在“御内”和“制夷”上首先选择了“御内”“制人民”。洋务派大力“求富”,是为清政府开财源、筹军饷而不是解决广大人民的贫困问题,洋务运动是不可能得到广泛人民群众支持的。洋务运动从发生到结束的40年间,列强侵略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清政府风雨飘摇,洋务运动追求的富强根本不可能实现

——摘自刘俐宏《洋务运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并谈谈洋务运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启示。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虞和平在《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书中记载:张謇于1913年出任主管全国农工商各业的农商总长,他自己表述出任农商总长的心态时说:“盖际此时艰,不敢不出,勉尽国民一分子义务。然外观时事,內忖精力,此义务能尽到几分,能收几分之效,以报我国人期望之万一,则毫无把握。……所可以告国人者,惟矢此勤勤恳恳之心,与国务院诸君,交成职责而已。”


(1)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张謇为什么会说出“此义务能尽到几分,能收几分之效,以报我国人期望之万一,则毫无把握”这样的话?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张謇出任农商总长(1913——1915)前后,民族经济取得了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张謇对中国经济早期现代化所做出的贡献。
2024-03-2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