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1872年在曾国藩等人的建议下,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平均年龄12岁的幼童留学美国,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但在顽固派的阻挠下,1881年清廷即下令撤回留美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某赴美公使)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裁撤”。

——奕䜣《奏请撤回留美学生肄业学生折》(1881年)

材料二   公费留学生非经特许,一律暂缓派遣,自费留学生除有国外奖学金或其他外汇补助费,无需请购外汇外,一律暂缓出国。已在国外的公费生,所学科目非军、工、理、医而出国已满三年者,应立即回国,已在国外的自费留学生,除成绩特别优良者外,无论学习何种科目,一律不给外汇。

——中国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修正限制留学暂行办法》(1939年)

材料三   大踏步走出去

时间

主要留学地

培养目标

国家政策

建国初期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

以工科为主,培养重工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1957年,毛泽东会见留苏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1978~1981

大部分就读于美、德、日、英、法等国

以自然科学为主,培养改革开放急需的科技人才

1978年,邓小平说,“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

90年代以来

到2013年,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

学科多元化,留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理想和国家需要求学

1993年,党中央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总方针。
(1)在洋务派的努力下,先后有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他们留学期间美国社会的状况是(双选)(     
A.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B.治愈内战创伤,黑人状况有所改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开展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D.参与世界大战,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中途撤回留学生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三,指出建国初期中国向东欧与苏联派遣留学生的历史背景。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中国追寻留学之路?
2023-04-1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世变则备变,面对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历史之变,不同时代的人们做出了反应。

材料一: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公元前221年作为时代的界标,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有学习历史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年份。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等同),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

材料三:“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53年)

材料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2023年3月15日)

1.材料一中“这个年份”成为“时代的界标”是因为(单选,填涂字母)
A.中华文明开始起源B.国家形态开始形成
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上“海防折”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实现“工业化”而“积极奋斗”的主要途径。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 “世变”与“备变”这一历史运动?
2023-04-1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

上海租界是旧中国租界的荤荤大者,其规模、形式都最具典型意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某校史学社分小组开展了“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学习。

小组1:探究上海租界的起源

材料一:……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2年《南京条约》

材料二: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1843年《虎门条约》


(1)材料一、二都与近代中国的哪一场战争相关(单选)(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列强通过这场战争获得的特权有(三选)(     
A.资本输出B.内河航运权C.领事裁判权
D.传教权E.协定关税F.外国公使驻京

小组2:梳理近代上海大事年表
(3)将下列选项填入“上海近代大事年表”编号所处空格中。(填选字母)
A青年杂志B.洋务C.义和团D.维新E.太平天国F.民报G.新文化H.五四
时间大事
1843上海正式开埠
1853响应①运动的小刀会起义爆发
1854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正式产生
19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19世纪60-70年代为了自强、求富,②派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
19世纪80年代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公司,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如阜丰面粉厂
1882上海电光公司创办,电灯开始逐步取代煤气灯成为上海城市照明的主力
20世纪初汽车在输入上海,有轨电车也在租界出现
1915陈独秀在上海(租界)创办:《③》(刊物)
191965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响应④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21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租界)召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3:寻找孙中山眼中的上海租界

材料三:凡市政之最要者,铁路之改良,街衢之清洁是也。试游上海之公共租界,其道路之宽广为何如,其街衢之清洁为何如,宁波何尝不可仿此而行?

——孙中山1916年在浙江宁波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

材料四: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土之中组织一个政府来加乎我们之上,我们人民不敢过问,政府不能管理……所以中国现在不只是全殖民地,比全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一级。我就这个情形,创立一种新名词叫中国是“次殖民地”。

——19241125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9

(注:此次演说群体主要为日本神户当地的民众)


(4)概括材料三、四孙中山眼中的上海租界。从史料来源和史料内容的角度,推测孙中山两次演讲的意图。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如何认识上海租界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2023-04-12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实业救国”思潮。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思潮”有如此解释: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业救国思想蔚然成潮。

材料一   (英国)国势之盛,人民之富,商力之雄,天下无与为比。识者推原事始,归功于《富国策》一书,彼仅商务一端,而四海方行,遂成此亘古未有之盛事……(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

——陈炽《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1896

材料二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此兴实业始。

——摘自张謇《张季子九录》(20世纪初)

材料三   中国民族、民权两层已达,唯民生未做到……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1912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以发展实业为主要内容的施政纲领。唐绍仪在就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时即发表演说:“新政府成立后即分设农林、工商二部,其宗旨,即在振兴实业。”

——《唐总理在参议院演说辞》,《申报》(191243日)


(1)按创办时间先后,将下列近代中国实业排序。(填字母)。

(2)近代中国实业,有清政府主导筹办,也有民族资本创办。下列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企业的是(二选)
A.开平矿务局   B.先施百货公司   C.大清邮政总局   D.天津永利碱厂
(3)概述实业救国思想蔚然成潮的时代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认识。
2023-04-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变革。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央视网20221018日有关中共二十大报道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当今形式。其实中国现代化起步并不算晚,并尝试过多种模式的探索。你是否认可中国的现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请简述理由。
(2)中共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之对应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多以非和平方式伴随,请以美、英为例予以说明
(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雄辩证明: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也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请就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2023-01-19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