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5 道试题
2024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1 . ______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
2024-04-21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上知识点梳理填空5--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24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2 . ______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中日军队在平壤和黄海发生激战。
2024-04-2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上知识点梳理填空5--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 . 光绪十六年(1890年)3月31日,中英正式签订了《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与各通商口岸无异”:“英商自宜昌至重庆往来运货,或雇佣华船,或自备华式之船,均听其便”:“一俟有中国轮船贩运货物往来重庆时,亦准英国轮船一体驶往该口”。据此可以推断(       
A.英国商船可自由出入重庆B.英国利用重庆打开了西部市场
C.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D.英国在重庆初步取得了开埠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统计,在1865—1894年中国设立的商办工业企业中,缫丝企业达97家,占总数的69.78%;其资本数达372.4万两,占总数的81.90%。该现象表明中国近代企业的突出特点是(       
A.依赖传统的技术求发展B.主要服务于出口需要
C.在与列强竞争中求生存D.投资具有一定盲目性
2024-03-07更新 | 38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     

A.说明边疆危机迫在眉睫B.使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
C.反映近代海权意识增强D.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
2024-02-28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热点08 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理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和繁荣、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对外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朝的势力向西大大拓展。陆路上,从长安出发,越过葱岭,可到达中亚、西亚,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当罗马帝国臻于鼎盛之时,汉王朝也极力主动地想要打通与罗马帝国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完成使命,但加深了东汉对罗马的了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   1856年,英法与俄爆发克里米亚战争,清政府不知情,未能利用国际形势,反而让英法俄三国相互勾结侵略我国;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法国屡屡用战争威胁清政府,殊不知此时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1874年,日本入侵琉球,清政府毫不知情;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政府事前亦毫不知情。

——摘编自张宇权《晚清政府的外交心态与驻外使团的派遣》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摘自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通过哪些努力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不派遣驻外使节有哪些危害?这体现了清政府怎样的外交心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
2024-02-07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B.洋务派任人唯亲
C.军队指挥体系落后D.舰队数量的过多
2024-01-30更新 | 63次组卷 | 26卷引用:四川省新津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晚清时期,最先将反缠足思想带入中国的是传教士,但在中国影响不大。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对缠足的态度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A.维新变法达到高潮B.关注女性的身心利益C.民族意识的觉醒D.跟上了世界潮流
2024-01-30更新 | 24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德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94 年7月 24 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日本取得最初胜利并非没有理由,但是如果中国动真的,日本最终会为其最初胜利付出高昂代价。”这可从侧面证明(     
A.英国舆论客观评价战争形势B.中国能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
C.英国反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D.中国综合国力具有相对优势
2024-01-21更新 | 42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历史试题
10 . 19世纪70 年代,清廷内部出现“塞防”与“海防”的争论。左宗棠认为,“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外患自无隙可乘”;浙江巡抚杨昌濬则指出:“西洋各国以船炮利器称雄海上已三十余年,包藏祸心,莫不有眈眈虎视之势。”上述材料说明(     
A.边疆危机强化清廷忧患意识B.顽固派与洋务派间分歧严重
C.关注世界大势已然成为潮流D.中国西北陆防重于东南海防
2024-01-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内参模拟测试(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