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898年《华盛顿邮报》的一篇社论:“无论如何,我们为一种新的感觉所激励。……就像尝到在屠场上的鲜血的味道,人们尝到了帝国的味道。”其评价的事件是
A.南北战争B.美西战争C.门户开放政策D.第一次世界大战
2021-05-28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面对战局,李鸿章的回答说明:
A.政府政治环境抑制了个人的才能
B.洋务运动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导致被动
C.清政府存在严重的官员贪腐现象
D.清政府政治现状导致了战争的极大被动
3 . 不同遭遇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着“嬗变”,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77年,晚清著名官僚学者黄遵宪随清廷驻日公使何如璋出使日本。历时十年后的1887年,黄遵宪写成了五十余万字的《日本国志》,对日本社会的现状和明治维新作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黄遵宪把此书交给北洋大臣李鸿章并请求予刊印。李鸿章阅后认为:日本改革,只形似而非神似。最终该书被束之高阁。1895年末,清廷翻出《日本国志》,予以正式刊印出版。当时,梁启超读了《日本国态》后说:“乃今知日本,乃今知日本之所以强”,“乃今知中国,知中国之所以弱”。他进一步认为:“其言十年以前之言也,其于今日之事,若烛照而数计也。又岂惟今日之事而已,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顾犬补牢,未为迟矣”。


(1)材料一描述的时期中国正经历什么大事?李鸿章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反映中国刚发生什么大事?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试分析《日本国志》前后不同遭遇的原因。
2019-11-0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4 . 观察下面新闻漫画,其中文字是“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推测该漫画创作的背景可能是

A.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抗日战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家眼中的日本工业化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引发人类社会巨大变革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的工业化是由战争激发起来的,但也应该对战争的爆发负责任。压低了的工资意味着相应不景气的国内市场,这就迫使日本的政策制定者去寻找国外市场。国内几乎缺乏所有的工业原料也是导致日本向大陆扩张。此外,效忠与天皇的家族观念也有助于对外扩张,因为它把效忠天皇等同于爱国主义和全国团结一致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强国。例如,实业家们相互激励要在“对外贸易的竞争,亦即和平时期的战争中”更加努力。最后,还有西方强国于19世纪末叶在全球范围内纷纷掠夺领土的史无前例的榜样。日本一些务实派的领袖们得出了明确的结论:每一个民族都必须为自身利益进行掠夺,丝毫也不留给那些软弱胆小的人。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日本工业化始于哪个历史时期?列举日本工业化起步后挑起或参与的战争三例。
(2)概括材料中关于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学家眼中日本工业化的看法。
2019-04-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9年高三下学期期中(二模)历史试题
6 . 在一场对外战争失败后,因痛感危亡在即,皇帝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引发皇帝这种感叹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0-05-1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7 . 针对英国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市场的企图,李鸿章曾回应道:“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最终实现“在彼居住,开设行栈”的是
A.《天津条约》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D.《马关条约》
2020-05-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8 . 立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背景是清朝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19-08-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清朝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到:“轮船之为便利,天下所共知也。愚劣如湘人,亦习焉而知其利。是以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十年以来,阻难专在官。凡三次呈请……独不准百姓置造”。这种现象开始改观是在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019-01-30更新 | 2957次组卷 | 4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