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一位英国政论家的描述:“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是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爱国华侨放缵泰1898年所画的《时局图》

材料四:清末列强对中国铁路的控制

线路修建年代起点和终点备注
京汉铁路1898~1906年北京-汉口比俄法控制
东省铁路1898~1903年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俄国修建经营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1998~1901年旅顺-哈尔滨俄国修建经营,日俄战争后转让给日本
胶济铁路1898~1904年青岛-济南德国修建控制
滇越铁路1904~1910年昆明-河口法国控制
沪宁铁路1905~1908年上海-南京英国控制
津浦铁路1908~1911年天津-浦口英德控制
粤汉铁路1908~1936年广州-武昌英法德美控制

问题:
(1)比较材料三、四,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和内容有什么变化?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英国政论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西方关系的认识。
2020-05-18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 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里的“此约”应该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 .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沿长江航线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最远可达
A.江西省
B.湖北省
C.陕西省
D.四川省
4 . 条约之殇
某同学通过编写“三字歌”的方式学习和记忆历史,下面是他针对中国近代三个不平等条约编写的“三字歌”:
第一首
英国人,起争战。求议和,在下关。
五口通,港岛占。____,失主权。
最惠国,裁判权。居租地,有特权。
坏主权,进程转。入市场,独行断。
第二首
众列强,条约修。新增加,通商口。
____,长江游。可通商,教传授。
赔白银,内地游。清政府,变结构。
洋务兴,技术求。现代化,步始走。
第三首
明治后,日本强。侵朝鲜,灭北洋。
清政府,应约往。割台湾,赔银两。
开口岸,____。侵略深,瓜分狂。
国事艰,改革忙。各阶层,救危亡。
问题:
(1)请将“三字歌”补充完整。
(2)三首“三字歌”分别对应哪些不平等条约?
(3)依据上述“三字歌”,评价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2019-10-1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等级考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此材料应出自以下哪一事件
A.甲午海战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
D.瓜分狂潮
6 . 脱亚入欧
1885年,“脱亚入欧”出现在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主办的《时事新报》上,旨在倡导西化。

材料一“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日)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1897年驻华武官神尾光臣拜见张之洞时说:“前年之战,彼此俱误。今二日西洋人日炽,中(中国)东(东即东洋)日危,中东系同种同文同教之国,深愿与中国联络。”

——《张之洞全集》(第三册)

材料三“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日本政府于1890年颁布)

材料四(1901年,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受陆军教育总监部委托发表演讲)“日本的道德,随着明治维新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儒教陈腐了,佛教不行了,武士道也没有人提了。……今后为了确定日本的道德,必须使构成了日本从来的道德思想的根底的东西(武士道),永远发展下去……不能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调和的(西洋)道德主义,在日本绝不能繁荣。”

——井上哲次郎:《武士道的本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二中“前年之战”指何事件?
(2)材料一的“脱亚论”与后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脱亚入欧”论?
2019-01-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等级模拟考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7 . 【日本海军之兴衰】

自1868年1月17日,日本创建了明治海军,至今一百四十余年。观察下面历史上日本海军主力舰数量及总吨位的变化表,回答问题。

时间主力舰数量(艘)主力舰总吨位(万吨)
1868年451.5
1894年1057.2
1922年12131.5
1937年285116
1945年00

——引自《日本军方公布的数据和美国国防部研究报告》


问题:
(1)如何解释1894年至1945年日本海军的兴衰变化?
(2)透过日本海军的兴衰史,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迪?
2019-11-0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6年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8 . 《开罗宣言》
2013年12月1日是《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中国社科院等许多团体举行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之际,中、美、英三国在埃及首都共同发表《开罗宣言》,确立了对日本的侵略罪行以及战后对日本的处理。1945年7月26日,三国首脑又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再次明确宣告《开罗宣言》所规定的条款必须实施。

材料二   


《宣言》原文: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目标相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

材料   三战后的日本一直存在否定历史、否定《开罗宣言》精神的思想。近年来,其国内右翼势力更是动作频频,不断公开挑战《开罗宣言》的法律地位,政府中的右翼势力的公然纵容,使得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抬头,不仅继续否定历史,还试图通过修宪等方式竭力摆脱《开罗宣言》的束缚,突破战后国际秩序。因此,《开罗宣言》在日本各界遭受刻意冷落,甚至狡辩《开罗宣言》无非就是三个国家领导人的一个宣言,不能等同于国际法。还有日本右翼学者一再声称,日本并未在《开罗宣言》上签字,不具备法律效力。”


阅读材料,回答:
(1)“中国之领土,例如台湾、澎湖群岛”是怎样被日本窃取的?
(2)结合材料,批驳日本右翼的言行。
2020-04-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代列强开放长江流域的不平等条约是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④
2020-04-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梁启超笔下的甲午战争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写了《戊戌政变记》,发表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以下——节选了日记中相关内容:

“唤起吾国民四千年之大梦,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昔日本当安政间,受浦贺米舰一言之挫辱,而国民蜂起,遂成维新。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圆明园之变,再经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债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此亦事之无如何者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昔日本当安政间,……,遂成维新。“是指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
(2)材料中的“两次圆明园之变”之那两次事件?你对作者这两次事件后国民“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的结论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3)你如何理解梁启超笔下的甲午战争?
2020-04-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