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朝野又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上奏首先强调“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其后向朝廷表态自己洋务涉历颇久,闻见稍广,彼此长短相形之处,知之较深,练兵、制器、购船诸事,是当务之急,若在因循不办,后患无穷。同时李鸿章认为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事之时每年需兵费高达三百余万两,论中国目前力量,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只会“困穷颠蹶”,故“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除李鸿章外,持海防论者还包括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浙江巡抚、福建巡抚、江西巡抚、督办台湾军务钦差大臣。先任闽浙总督后转任陕甘总督平定当地民变的左宗棠上奏首先表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此皆谋国之忠,非一己私见”,只是泰西诸国其志专在通商取利,商贾计日求赢,非不得已,不敢发难,而收复新疆,是保有蒙古,保有蒙古又是拱卫京师,“不图归复乌鲁木齐,难保贼匪不复啸聚肆扰近关(都城附近的关隘)”。同时左宗棠指出东南海防资金可以自筹,而朝廷所欠陕甘军资粮饷累计已达三千万之巨,自己“每至冬尽腊初,辄绕帐彷徨,不知所措”。最后左宗棠主动向朝廷交代兵马粮草安排,并且表示“臣年已六十有五,正苦日暮途长,乃不自忖量,妄引边荒艰巨为己任,虽至愚极陋,必不出此”。

——摘编自徐志频《左宗棠与李鸿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海塞防之争的背景,并指出争议的结果及其原因。
(2)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见之争的认识。(要求:归纳两个认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1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滇案”发生

“滇案”即马嘉理事件。18747月,英国派陆军上校柏郎率武装探路队约200人,非法探测由缅甸到云南的道路。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任命马嘉理作为翻译前往接应。次年2月,探路队由缅甸遽行闯入云南,遇当地群众盘查,马嘉理悍然开枪,打死打伤多人,群众反击,杀死马嘉理及其随行5人,柏郎率队退回缅甸。

英国的要求

18753月,英国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要求:中国政府应派遣一个调查委员,调查应在英国官员在场之下进行;准许印度政府派遣第二次远征队;赔偿十五万两银子;成立协议以确保英商贸易免受超过或多于正税和子口半税的一切征课等等。

“滇案”处理英国不断以撤使、断交及武力相威胁,并将各项要求扩大和具体化。18769月,李鸿章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顾问,与威妥玛签订《中英烟台条约》。主要内容如下:一、中国向英国偿款银20万两;派出使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当局应与英国所派官员商订滇缅来往通商章程;英国派官员驻云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国仍保留由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二、总理衙门应“照会各国驻京大臣”,请其会同该衙门就通商口岸的中外会审案件议定划一章程:“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使可派员前往“观审”;中外交涉案件,由被告所属国官员依本国法律审判。三、增开宜昌等四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船在沿江安庆等处停泊起卸货物;各口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新旧通商口岸尚未划定租界者都要“划定界址”。此外,《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进藏。

——据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提取“滇案”发生与解决的信息,说明清政府在中外交往中所处的地位。
(2)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024-05-1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879年,受日本侵略琉球刺激,两江总督沈葆桢联合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奉天、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七省兵轮船每隔两月到吴淞口合操。清廷准奏,但福州将军仅派两舰参加,两广总督刘坤一则一船未派。这表明,当时(     
A.东南互保动摇清廷根基B.海疆防务的方向有误
C.洋务运动缺乏制度规范D.中央政府权力的下移
2024-05-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中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到1913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当时创办的工矿企业总计549家,资本总额约1.2亿元,比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产生阶段的150家增加三倍多,资本总额约增长五倍。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深侵略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得到初步发展?如同历史的发展有合力的作用那样,答案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

——摘编自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材料二   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联户办和户办企业更是大批量诞生。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乡镇企业爆发性增长出乎决策者预料。1987612日,邓小平对外宾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萧冬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上衣、食、住、行等人们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极其缺乏,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利用市场空白和时间差,乡镇企业因陋就简,甚至土法上马而迅速发展起来,尽管其产品档次不高,技术也不先进,但其市场销售却相当红火,自然其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日益强化的买方市场导致乡镇企业发展开始陷入困境。

——摘编自侯爱琴《乡镇企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及若干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创业热”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我国乡镇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2024-05-1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
5 . 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的基地,北洋舰队覆灭。该基地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024-05-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申报》,他宣称新闻报道“不偏不倚”“客观中立”,但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一事中,《申报》不仅多次刊发言论反对收复新疆,后又多次刊文称“西征军并未直接捣毁叛军巢穴,并存在恶意焚毁城池的行为”,还认为西征军队器械落后,士气不佳,不如放弃西征。据此可知(     
A.该报此时已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
B.报刊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工具
C.控制舆论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
D.《申报》往往直接引用外报言论
2024-05-1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舆论哗然,官民悲愤交集。半数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各级京官和部分宗室贵胄,反对批准条约。在京各省举人纷纷上书要求拒和。台湾民众迅速在全台湾范围内掀起一场反割台斗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     
A.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B.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C.对国际法的普遍认可D.变法呼声日益高涨
2024-05-12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8 .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激进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重新思考道器之争,当时一些青年人不由自主地以西方殖民者的眼光看待中国,嫌弃和疏离中国文明,视西方为“文明”,视中国为“野蛮”。这表明(     
A.改良思潮成为社会共识B.战争成败影响国人心态
C.中体西用观念彻底破产D.思想解放趋势势不可挡
2024-05-12更新 | 34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使用“中国”作为正式国名。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遂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凤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阅读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5-1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辨析与考证长期以来,“主炮晾衣”说广为流传:1891年北洋舰队应邀访问日本期间,日本军官东乡平八郎窥见其主炮上晾晒着衣物,由此得出了北洋舰队军纪迟废、不堪一击的结论。

材料一   东乡平八郎说:““平远’因为故障而入港修理,我在岸边看到一门炮上晒着衣物,很不整洁……”

小笠原长生(作家),《圣将东乡平八郎全传》①,1939

注①:最早记述“主炮晾衣”史事,此后版本演变皆源于此,所不同者:观察方式或称东乡微服视察,或称应约登舰参观;所观察舰艇或称“济远”舰,或称“定远”舰等。

材料二   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期间登舰目击者的相关记述

《时事新报》
福泽谕吉
舰体巨大、机器完备、士兵熟练,值得一观之处颇多。
《每日新闻》(日本)舰长室、军官舱内装饰着各式各样的美术品,还有盆景、照片等。军医院里虽然有几名患者在就医,然而清洁异常。
日本法制局长
宫尾崎三郎
巨炮4门,直径1尺,长25尺,当时我国所未有。舰内清洁,不亚于欧洲……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定将雄飞东洋海面。

材料三   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前后中方当事人的相关电报和回忆录

李鸿章
北洋大臣
日本屡请我兵船往巡修好,现派海军提督丁汝昌统“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铁、快船,于五月二十日开赴日本。
丁汝昌
海军提督
明日带同定、镇、致、靖、经、来六船前往东洋一带操巡,所有留防之“平远”“济远”,当令先后乘间前去进坞。
陈兆锵
定远舰军官
日本派亲王宴请我全军官佐。独步蟾(注:定远舰管带)辞。询其故,则谓:日人奸究无信,胆敢妄为,深恐假藉宴会,乘我不备,攻袭我舰,我必留舰预防不测。
辨析和考证上述史料,并指出“主炮晾衣”说广为流传的原因。
2024-05-1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