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随着民众对于欧洲局势了解的渴望,新的形式的印刷品——柯兰特出现,意思是有多条新闻组成、共同描述特定时间特定事件的出版物,这种印刷品在当时获得了成功。但是严厉的出版制度对于国内新闻的报道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报道国外新闻。1640年英国革命期间,革命派与保王派唇枪舌战引发了火热的舆论攻势造就了更多的小册子,革命中保皇派与国会派之间的争论为党派报刊小册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出现众多的党派报刊。面对迅速增长的小册子,1662年议会通过《出版许可法》严厉限制报刊的出版自由。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备受压制的新闻出版产业重新复苏,1694年,议会正式废除《出版许可法》后,出现了众多新创办的报刊。

——摘编自张英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报刊与政治运动(17801850)》

材料二:当传教士将西方媒介传入中国时,造成了对专治以及官报的挑战,马礼逊刚到中国时曾说,“余等在中国之传教及印刷业,均受当局所限”。1833年后,报纸逐步“由外而内生根发芽”,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打开中国国门,其中《蜜蜂华报》《广州记录报》等报刊的实践疏通了中西方的信息交换,为中国新闻史上外报的发展提供了先例,其传达的内容以在场的形式影响着时代,是报刊发展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直接表现,这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90年代中期国人办报达到了高潮,“文化救国”“文化强国”的声音越演越烈,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报业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多元化报业发展模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摘编自蒋好著《在场与追忆:中国近代报刊起源与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报纸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国人创办报纸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报刊与政治的关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萌发了爱国主义精神。从《尚书》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爱国主义萌芽,是“家族”“万邦”与“天下”观念。《左传》中多处洋溢着爱国精神和基调,其中谈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影响巨大。可以说,整个封建社会优雅的华夏文明始终是士人爱国信念的一个重要源泉。《论语》中“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凝结成了后世"民族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的爱国精神和天下观念。在整个中国古代,民族气节被视为人生修养的最大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苏轼曾评价爱国诗人杜甫虽然终身不得重用,却“一饭未尝忘君”,忠君爱国的岳飞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摘编自吴灿鑫《从周公到孔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奠基》等

材料二   近代前期,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都表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改革方案破产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近代前期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最高成就。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吴毅《外向发力:近代以来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简论》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不同于中国古代爱国精神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随着印度佛教及其他宗教的传入,这些国家的建筑艺术、雕塑、绘画、骨乐、舞蹈、乃至服饰、饮食方式都传入了中国。唐代不仅大胆地引进外来文化,更为可贵的是,他根据自己的国情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进行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日本、新罗和唐朝往来最密,贡使贸易数量最大、入唐留学、入仕、求法的人数最多,其侨民散居在唐境各个州府。他们受唐帝都文化影响颇深,即使在现在,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一些传统习俗上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

——摘编自宋强刚《论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始终比较活跃,尤其是近代前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时期。1840年后,中国逐渐深陷半殖民地泥潭,社会的中上层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对封闭、守旧的中国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与文化的变革。……改革开放之初,长期封闭的中国成套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来搞活经济。当旧体制不适应生产力时,中国加强了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加深,中西方精神文化层面的交锋与冲突愈发激烈,中国又及时提出了“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精神体系。

——摘编自王克婴《近代与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唐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与冲突的不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3-02-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